去年江村有15条火龙,短的有10米,长的达50米。图/记者肖桂来 通讯员石建华
芋头、田螺等不起眼小食品成菜市场“贵宾” 传统广式中秋习俗变化大
明天就是中秋佳节,芋头、田螺等这些平时不起眼的小食品,这几天在广州各大菜市场都摆到了醒目的位置,与各大商场、酒楼里琳琅满目的月饼,衬托起浓郁的节日气氛。中秋节当天,广州人还有“拜月光”的风俗。除了月饼,传统芋头、菱角、柚子、香蕉、杨桃、柿子、油甘子都是中秋应节食物。而根据一项全国性的大数据调查显示,在阿里平台上,广式月饼销售占全国月饼的近半壁江山。
虽然中秋的“广味”仍浓,但一些传统习俗仍然在悄然改变。
文/广州日报记者肖桂来、廖靖文、林静 通讯员黄剑丰
民间传说:
“对着月光吃田螺明目”
“小时候的中秋节,我们一家人都会在天台吃螺赏月,小孩子提着灯笼满街跑,既欢乐又温馨。”陈女士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吃紫苏炒螺是每个中秋不可少的“例牌”。“大人们说中秋那天对着月光吃螺可以明目,所以我每年中秋都会捧了一碗石螺,在天台上拼命啜。”
陈女士回忆说,小时候中秋节那天,她和表哥都盼着早点下课回家,帮奶奶洗螺剪螺。大家赶回家就聚在一起,先用淡盐水把螺养几个小时,让它把泥沙吐尽,然后拿个老虎钳逐粒逐粒把尾壳钳开。
但从老房子搬到高楼小区后,在天台赏月的热闹场景已经不再。但是,陈女士却一直保留着中秋炒田螺的习惯。“哔哔啵啵炒一通,整个天井都充满了香味。”
除了月饼、田螺,芋头也是中秋不可少的食品。农历八月间,正是芋头的收成时节,广州人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
随着城市的发展,老城区的旧楼天台也逐渐被高楼小区所代替,能一家人赏月的地方越来越少。广州人的赏月增添了新形式,夜登白云山眺望羊城美景,成了全城集体欢乐的一种方式。
奇特风俗:
千留万留,唔好留女过中秋
住在广州市白云区京溪街云景花园的陈小姐娘家在人和镇,丈夫是四川人,这个中秋她带了丈夫一起回娘家过节。对她来说,保持传统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
旧时有俗语说“千留万留,唔好留女过中秋”。中秋这天,外嫁的女子要回娘家探亲。一大早,家庭主妇就要起来,打扫庭院,烧香敬祖,然后煮“粉仔”或者“猪肠糕”,全家吃完后,妇女就换上新衣服,带上小孩,提着月饼、水果回娘家来“探节”。“探节”的女子可以在娘家吃晚饭,但是不可以在娘家留宿。
据了解,“唔好留女过中秋”实际上是出于“家家团圆”的原因,因为女子外嫁有了自己的家,则要以新家为主。记者获悉,在白云区农村部分地区,这个传统还依然存在,但是随着社会结构与家庭结构的变化,大部分地区此风俗已发生了变化。当前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中秋节作为团圆的节日,很多市民会选择跟父母一起过节,有的还把娘家父母接到自己家一起过中秋。
“月饼”记忆:此物竟能“分期付款”
“现在蛋黄莲蓉月饼家家户户都能吃到,可是在过去很少有人家能够吃得起。”番禺民俗专家屈九说:“过去吃得最多的是豆沙月饼,家境穷一点的吃‘行饼’,这种饼可是什么馅都没有的,纯粉头,里面放的是黄糖,连油都很少,包月饼的纸都没有油渍。这种月饼又被戏称为‘掟死狗’,意思就是月饼很硬,能当砖头打死狗。”
大人吃“掟死狗”,小朋友吃的是“猪仔饼”、“猪笼饼”、“月公饼”、“月光饼”,这几种月饼在那个时候还是比较高级的。
“旧时很多穷人家过中秋买不起月饼,可以加入‘月饼会’,分十二个月缴份金。”“老广州”关伯说,参加“月饼会”的人,多是低薪工人或开小店档的居民,他们按月交纳份金,还可以获得正价八折左右的优惠,相当于如今的“分期付款”。
现在进行时:新老广州人 齐来舞火龙
每年中秋,舞火龙是白云区石井、均禾、江高等地最为热闹的一项民俗活动。几百年来,当地村民用榕树枝或稻草扎成草龙,龙身插满点燃的香烛,舞起来火光闪闪。
其中,有着数百年舞火龙习俗的白云区均禾街石马村,这些年中秋舞火龙活动多了个特殊的身影——外来工火龙队。
该企业负责人江女士告诉记者,石马村有许多工厂、企业,很多外来工中秋节没有回老家,而是留在广州过节,因此每年中秋石马舞火龙,前来观看的外来工人山人海。“今年想入乡随俗,通过参与当地民俗活动,融入本土,与石马村父老乡亲欢度中秋。”
“每到节日,外来工脸上都挂着思乡愁绪,因此我们要想办法让他们开心过节忘掉乡愁。”江女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