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 > 百科 > 内容

百余麻风病人隔离东莞孤岛 医护人员坚守数十年

2019-03-24 19:26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蒙多

一名义工正在为一位已经治愈的麻风病人理发。 南都记者 刘媚 摄

 

一名义工正在为一位已经治愈的麻风病人理发。 南都记者 刘媚 摄


  上个世纪中,当人们闻“麻风”而丧胆时,广东有这样一群麻风病患者被隔离在一座孤岛上进行治疗。广东在历史上是麻风病高发区。即使在今天,广东的麻风病人也占全国1/5。如今,54年已悄然而逝。他们中的一部分人逐渐离去,另一部分人在岁月长河中,已白发苍苍。虽然病痛的折磨让他们肢体残缺,但他们坚强地在孤岛上活了下来。这座岛位于东莞麻涌镇,这群老人是曾经的麻风病人,岛上的泗安医院就是他们的“家”。

  他们被隔离孤岛很少有家人看望

  泗安岛上码头边的榕树已经成荫,当年,进驻泗安岛的医务人员,种下了这批榕树。一艘铁船,迎来送往岛上的人。这座岛上,只有一条蜿蜒的土路,出行最便捷的交通工具是电单车。今年9月,有好心人给岛上的老人送来了电单车。有了它们,老人们可以更便捷地四处溜达,甚至可上街购物。之前,腿脚不便的老人,即便到医院附近推着轮椅也得花半个小时。

  泗安医院共收留了83名麻风病康复老人,其中II级畸残以上的就有65人。10月12日上午,老人们坐在院坝里聚会,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已95岁。见有人前来探望,老人们高兴地鼓掌。他们或许无家可归,或许有家不能归,但这座岛已经成了他们的“家”。

  12日这天,李锦华穿着一件白色卡通T恤衫。18岁那年,麻风病缠上了他,到今年已经足足60年。李锦华最擅长的是修理水电设备,病友们称赞说,“要不是来了这里,他说不定早成了工程师了”。来泗安医院前,李锦华一直在台山市大衾医院救治。去年一月份,他转到这里,“这里环境好多了,来帮忙的义工、志愿者也是络绎不绝。”

  李锦华说,泗安医院的生活很开心,当然,更开心的事儿是在院里结识了陈妙崧。当南都记者问及两人的爱情故事时,李锦华开始拨弄左耳戴着的助听器线,吞吞吐吐起来。而一旁的陈妙崧红着双颊,笑着挥舞双手说:“没有,没有。”

  陈妙崧小李锦华三岁,当人们谈起他们的爱情时,她脸上一直挂着微笑。十几岁时,陈妙崧也不幸患上麻风,为了不传染给家里的弟弟妹妹,她主动接受隔离治疗,谁知,这一隔离就是几十年的“与世隔绝”。虽然麻风让她失去了左腿,却没有夺走她乐观的态度。

  谈到家人情况,陈妙崧说,现在在香港的弟弟偶尔会来看看自己,说到这里,她右手拍拍大腿说,“我劝他们别来了,就当我死了。”

  工作人员介绍,在医院相识并结为连理的还有很多对。实际上,有家人来看望的病人却极少,孤单常随他们左右。

  “也不知道为什么,就坚持了这么久”

  泗安医院副院长邹明华在这里工作22年了,工作在这里,结婚也在这里。他对这些老人充满了感情。“他们可怜又可爱。”邹明华说,“逢年过节,他们都会给你送些小礼物。还有唱歌跳舞的节目表演。”不过,据他介绍,之前有180多位病人的岛,在去年整合大衾医院之前,只剩下了40多位。

  住院部主任林伯盛表示,除了照顾病人的身体,更重要的是病人的心理健康。由于社会的不解和歧视,有多位病人在岛上自杀过,而且老人们的家属大多不愿意前来探望,所以孤单成了他们最大的问题。

  几十年前,不光麻风病人被社会边缘化,连其医护人员也连带被社会歧视。林伯盛记得曾有一次去某医院看病,对方一得知他的工作之后就立即拒绝为其检查。林伯盛说:“医护人员自身的精神状况也需要特别关注。”现在大家最愁的就是年纪大找不到媳妇或嫁不出去。

  尽管如此,岛上的医护人员依旧这样陪伴着老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剑钊就是医护人员的后代,在岛上土生土长,现在也继续在医院服务这些老人。“也不知道为什么,就坚持了这么久。”林伯盛笑道。

  如今广东省麻风病发病率已降低到十万分之一,相当于消灭了麻风病,“但其实麻风病是消灭不了的。”邹明华说道,“如果有一天岛上全部的麻风病老人都离开了,这座岛依旧可以作为麻风病治疗中心而存在。”他说:“只要麻风病没彻底消灭,我们就不能走。”

  麻风村的中外志愿者络绎不绝

  来岛上服务的义工和志愿者很多,除了本地的,还有韩国、日本和香港等地的热心人士。

  在老人身边,南都记者见到刚来两周的姜圣恩和金睿夫妇,他们用还不太流利的普通话和英语向南都记者讲述了他们的故事。两个月前,夫妻俩卖掉了家里所有东西,从韩国来到中国,通过曾在这里做了七年义工的金先生找到了这座孤岛。

  金睿说,在到达东莞麻涌镇之前,他们还在北京郊区、江西和江苏等地的麻风村服侍过。相比之下,“岛上的设施最好,”金睿说道,“这里可以说是他们见过‘最富有’的麻风村了”。

  问及怎么跟老人沟通时,金睿笑笑,摸着头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听不懂,但是可以猜到他们的意思!”说罢,一位老人推着自己的轮椅走过,金睿上前扶着老人,指了指轮椅说:“坐,请坐!”老人笑呵呵地坐下,金睿便推着老人往宿舍方向走去。

  南都记者在陈满全老人的房间里碰到了16岁的沈阳义工王雪凤,在岛上住了一年零两个月的她已经说得一口流利的粤语。她的母亲张平在隔壁房间的窗下,正用缝纫机为老人缝补衣服。“还会为一些双手不灵便的老人缝制袜子。”张平指着窗台上的碎布说:“这些残余的布料也会留下来,补衣服用。”

  在此之前,两母女在江苏等地的麻风村做过志愿者。“不知不觉,就在这里待了一年。”王雪凤笑道,“可能还会待更久吧。”而这里,也是他们见过“条件最好的麻风村”。

  尽管这是志愿者眼中条件最好的麻风村,但是这些老人住的仍旧是上个世纪60年代修建的老房子的翻新楼。老人们一般两三人一间,使用公共厕所。一张钢丝床、一台电风扇、一台电视机、几个柜子、一双假肢,以及几张和志愿者们的合照,就构成了84岁的陈满全老人的房间。房间大多数也是这样的构造,医院希望有更多的社会人士可以关注这群特殊老人,让他们搬出“危房”,用上独立的洗手间。

  陈满全的床架上挂着志愿者跟他们的合影。陈满全说:“这些是香港和日本的学生来探望我们拍的。”

  上午11时,一个装着热饭菜的饭盒送到了陈满全的床头柜上,打开是一份白饭和一份豆腐拌鸡肉。为方便没有手指的老人吃饭,医护人员特地自制了特殊的瓢羹,然后将瓢羹绑在老人们的手上吃饭。

  采写:南都记者 薛冰妮 见习记者 万蜜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