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 > 百科 > 内容

李桓英高龄不减防“麻”志(3)

2019-03-24 19:20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

2007年4月,热研所麻风室接诊了一位麻风病患者。经了解,患者生长在一个麻风病高发家庭,家里有5人患麻风病。由于延误治疗长达10余年之久,病情已造成家中多名患者发生爪形手、垂足等不可逆的畸残。而患者又是这个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如今却成了家庭成员中病情最重的患者。当李桓英了解到这些,为了避免病情继续恶化,争取早日接受治疗,她果断地带领所里人无条件地接收了这名患者和远在河南的家属,在京免费治疗。

治疗过程中,医生曾多次叮嘱患者要制动、坚持换药并保持溃疡清洁。但由于全家靠捡废品、开“摩的”谋生,生活、居住条件十分有限,不能完全按着医嘱执行。一次,患者来到热研所复诊时,李桓英看到患者的足已破溃并且感染,并得知他一家租住平房,生活十分拮据,她既着急又心疼。

为避免再因捡废品而造成残疾,保证他们能进行规则治疗,按期完成疗程,她当即拿出随身携带的1000元,作为生活补助捐给他们,还将自己的拐棍送给了那名患者,教他如何减少走路时全身重量对腿的压力。患者感动得热泪盈眶,一家人竖起大拇指,“你是好人!好人啊!”

然而,李桓英在治疗麻风病的经历中,这样的情况并不算少。因为麻风病是一个“穷”病,大多数麻风病患者的家境都不是很好。可每当李桓英了解到穷困家庭孩子们的生活现状时,就总是责无旁贷地像照料自己的孩子一样给予他们关怀和体贴。她自身生活很简朴,对物质条件要求也不高,就把医院按月发的奖金资助给孩子们学习、生活。

曾有位云南患者的小女儿写信给她说,想看看患麻风病的母亲,但没有路费。李桓英当即给她寄去了100元,之后两人便一直保持着联系。一联系就是许多年,李桓英资助她读完了小学、初中,直到职业中学毕业。如今,这名学生已经长大成人,在社会上也找到了工作,能够独立生活。李桓英一直把孩子当作自己的亲人,而在孩子的心里,她就是再生父母。

多年来,资助一直都是在默默地进行着,无法停止。她曾多次将自己科研的奖金捐给各个基金会,但她也从不向外人道来。

2008年汶川地震,四川麻风患者的住地震塌了。李桓英首先想到的是,要为这些患者重建康复家园。不能让他们在承受心理折磨的时候,还要承担身体上的二次伤害。她毫不迟疑地向四川省麻风防治协会捐款。而在汇款时,她将捐助人一栏注上了热研所麻风室全体同志。

这样的形象下隐藏着无限侠骨柔情。她曾这样说:“我知道的,我能做的,我一旦应允了就一定会照办。”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如今,在每年的麻风节上,大家总会看到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积极活跃在麻风病科普宣传活动现场,这就是李桓英。为了宣传起到更好的效果,她会亲自编写宣传单。

老人坚持不懈做宣传的精神不得不让所有人为之动容。采访中,她还向记者多次提到要做麻风知识的正确引导。看到现在仍有一些穷地方的病人不能正视麻风病,怕被嫌弃而不去治疗,她很着急。她说:“很多病人还不知道完成联合化疗就可以治愈,不会复发;没接受及时治疗的就会致残。”在她的理念中,麻风是可防、可治而且早治早好、不致残的。接下来的时间,她要倾尽自己所能把这种理念传播出去,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消除人们歧视、恐惧的错误认识。这也是她的心愿。

随着联合化疗技术的日臻成熟,李桓英逐渐走进了国际治麻专家的视野。她曾收到母校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卫生学院院长的来信。在信中,她得知该院与我国一些组织机构的联系,并筹划着培养公共卫生方面的人才。她觉得这是好事,中国的防麻事业需要宣传出去,也需要与国际对话和交流。2012年5月,她应母校邀请,在母校做了“改革开放中国麻风病防治”的演讲,借此机会她带科室3名同志同往,学习可借鉴的新技术。随后又访问了美国麻风防治中心,交流学术经验,开辟了新的科研思路。今年母校又授予她“杰出校友奖”的称号,9月她将亲自前往母校领奖。

没过多久,院长两次来信邀请李桓英作为校友赴香港参加主题为“保护健康”的晚宴。她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良机,可以为医院和热研所的发展搭建很好的桥梁。

她不顾高龄赴邀。在校友会上,她谈笑风生,介绍友谊医院和热研所的工作,介绍自己毕业回国以来的工作和成绩,院长和校友听罢都拍手称赞。会上,老人也毫无保留地说出了自己打算促成人才合作的这一想法,院长听后也表示很愿意为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构建平台。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