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 > 百科 > 内容

李桓英高龄不减防“麻”志

2019-03-24 19:20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

虽93岁高龄,但她老当益壮,内心永远充满着激情和不衰的斗志,依旧奋战在防“麻”最前线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在中国麻风界有这样一位防“麻”巾帼,她叫李桓英。改革开放,1979年,在她59岁接近退休的年华,接到了新任务,以第一批访问学者的身份出国考察麻风病的防治方法。在思想守旧的年代,她突破精神枷锁,不畏麻风病魔,与病人面对面交流,克服路途艰险,坚持一线调研,解救成千上万遭受麻风折磨的患者,打破千年来麻风不可治愈的历史。

几十年过去,如今,她已是一位93岁高龄的老人。但在与麻风争战的这场无硝烟的战斗中,她依旧坚守奋战在最前线,坚持麻风的宣传、现场调查研究。用自己的执着坚持鼓舞着身边的人。

5月8日,在北京市举办的首届“京华奖”颁奖仪式上,她被授予特别荣誉奖。在她从事麻风防治30余年无数荣耀中,又多了一颗闪亮的“军功章”。

记者慕名而来,采访约定在北京友谊医院门诊楼的9层会议室里。面前的“李老”(这是大家对她亲切的称呼),头发斑白,戴一副老花镜,身形微胖。考虑到如此年岁的老人身体总会多有不便,记者本打算快速结束采访。但意料之外,整个访谈竟持续了2小时10分钟。老人有问必答,讲起曾经的故事,侃侃而谈,洋溢着青春的热情,叫人心生敬意。

学以致用,报效祖国

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还是战乱纷飞,西方的科技发展水平已领先于世界。八、九岁的李桓英跟随父母在德国柏林生活。那时,有着长远见识的祖父看到德国医学发展迅猛,觉得她将来学习医学会有不错的前景。“那时候,旧社会早婚的父母就开始培养我对医学的兴趣,还教我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新女性。”这也许就是祖父一辈“师夷长技以自强”观念的体现,这种观念也较早地深入到了李桓英的思想里。

1945年,日本天皇宣布投降,抗日战争结束。李桓英在战争中的大后方学医6年的艰难学业也在这一年完成,毕业院校是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一心在医院想有所发展的她又成功进入了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继续攻读细菌与公共卫生专业。

1950年,学校推荐她去日内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成立的世界卫生组织工作,作为世界卫生组织首批官员被派往东南亚印尼、缅甸等许多国家防治危害热带农村且致残的热带病雅司病和性病等疾病。而此时的新中国正值向世界展现国家风貌之时,作为世界卫生组织首批官员的李桓英也代表新中国的形象在世界人民的心中画上了鲜艳的一笔。

那时李桓英拥有中、美两国两个知名学府的学习经历,还有联合国工作的重要经历,这样的人生轨迹,对任何青年人来讲可谓是走上了人生巅峰。但对于李桓英来讲,这却更像是今后人生道路的一个铺垫。

1958年,在李桓英为世界卫生组织工作7年期满时,世界卫生组织主动提出与她续签合同,期约5年。然而,她拒绝了世界卫生组织的续签要求,只身一人投入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因为此时的李桓英内心早已偏向多年未亲近的祖国,她内心知道新中国百废待兴,国家大力搞建设,需要海外学子归来和支持。

她没有将这一决定告诉在美国生活的父母,这一年她37岁,心想回国后或可再干20年。

防“麻”治“麻”,绝不怕“麻”

祖国在李桓英心中永远都占据第一的位置。海外的经历无非让她更加懂得爱国、奉献四个字在心中的重量。回到祖国,她潜心研究医学,尤其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在麻风病的研究中,她始终坚守在治疗麻风的最前线。

现如今这种病在城市里已几乎销声匿迹,但过去,提起“麻风病”三个字,足以叫人心惊胆战,因为没有人知道这种病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人在感染了麻风病后,没有有效治疗,脸部毁容、手指、脚部残缺,极为可怕。更可怕的是,人们对待麻风病人的处置方式都很残酷,自有记载以来,各文明古国均有极其残酷的记载,他们不是被火烧死,被水淹死,就是被活埋;最人道一些的处理方式也不过是把他们赶到一个偏僻的地方,自生自灭。在我国云、贵、川地区就有一些麻风病人居住的村寨。

新中国采取了积极措施,普遍用了上世纪50年代有效的氨苯砜,多菌型住院,少菌型在家治疗,直至改革开放后各种有效药物的联合化疗,治愈大批患者,麻风病已“可防、可治、不可怕”。

直至1994年的一天,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一则消息:中国麻风病专家、北京友谊医院热带医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桓英,运用一种名为短期联合化疗的方法,经过两年的治疗,10年观察,有近万名麻风病病人得到治愈。消息一传出,震惊了世界麻风领域。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