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是国际
麻风节,你知道吗?
武汉每年有三四名
新发麻风病人
每年一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是“国际麻风病治疗节”一个少为人知的节日,同样少为人知的是位于
武汉城区边缘洪山区花山杨洛山边的“麻风村”。
这里居住的100多位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得过麻风病的孤残老人,全部由国家集中供养。准确地说,他们应该称为麻风病康复者,已没有传染性,但当年疾病留下的面部畸形和肢体残疾,使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进村之后再也没有回家。
昨天,是麻风村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持续近半个月的雾霾散开,太阳照在明黄色的一栋栋二层小小楼房上,很有暖意。医护人员提前为大家过了一个麻风节,鞭炮、美食、慰问品、医护人员亲自上阵表演节目,老人们扭曲的面孔笑得开怀。
“麻风村”是个俗称,准确名称应是武汉麻风防治中心。1960年选址建院时,这里还是荒山野岭。
77岁的退休老护士陈联芬记得,当年下了公交车从外面走进来得2个小时,点着煤油灯夜晚不敢出来上厕所。2010年完成扩建,总建筑面积达5300平米;2011年底,分散在蔡甸、江夏、黄陂、新洲四个新城区的留院麻风
病人,分批迁入。医疗和生活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
种菜养鱼打莲蓬
村里日子很自在
68岁的刘爹爹住在村里的5号楼,他一大早骑着电麻木来看节目,1961年因脸上治不好的红斑被确诊为麻风病来到这里,进进出出也住了20多年,硚口多福路的老屋再也没回去过。
除了眉毛脱落、掩藏在袖子里的双手萎缩,言谈中很难发现他曾经是一名麻风病人。妻子早年离开,女儿北大毕业后也很少来往,这里就是刘爹爹的家。刘爹爹把周围10多亩闲散土地利用起来,栽果树、种菜园、喂鱼,“要是夏天来,你可以吃到我打的莲蓬。”吃不完的菜,刘爹爹就送给食堂和左邻右舍。刘爹爹很感激这里的医生,两次糖尿病后遗症急性发作,都是他们送到外面去抢救。
麻风病人结婚后
生的孩子很健康
上世纪60年代初,武汉麻风防治中心开始进行大面积麻风病普查。当年参加这项工作的主管护士、81岁的肖世英老人昨天回院“过节”,看到张任树笑着说:“老张刚来的时候还是个小伢咧,现在都60岁的人了,一直给我们做护工。”当年10岁的张任树眉毛掉了,被细心的医生确诊为麻风病。在这一住50多年。由于治疗及时,张任树没有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后来被培训成为护工,打针、换药、伤口处理等,医生都夸他动作娴熟。他和一位轻度的女麻风病人成家,妻子也在打工,每个周末回到村外的家团聚,他们的儿子身体很健康,工作也顺利。“其实麻风病不会遗传!”80后医生陆欣解释。
麻风病人不可怕
社会应该接受他
1994年,武汉市已经达到“基本消灭麻风病”指标。1987-2011年接受治疗的286名麻风病人中,271人治愈,治愈率为94.8%。目前全市每年有3-4名
新发麻风病人,正在接受治疗的麻风病人有14位。新发麻风病人已无须集中管理。
“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市皮防所主任医师、有着20多年麻风病防治专家刘道忠呼吁社会对麻风病多一分了解,少一分恐惧。
麻风病分二种类型,联合化疗非常有效,少菌型的系统治疗6个月、多菌型治疗24个月都可痊愈。现在麻风病人都可回家治疗。昨天记者在“麻风村”看到,前来慰问的武汉市卫生局长李滔握着村民的手嘘寒问暖,亲近自然。而平时医护人员给老人们做护理治疗也都没有距离感。
刘道忠说,麻风病主要通过破损皮肤之间的接触和呼吸道传染,如果以这种方式接触到发病期患者且此时自已也免疫力低下,就有传染可能。初期症状与体癣、神经炎、结节性红斑、脂溢性脱发(眉)、风湿等疾病的症状非常相似,须到专科门诊排查。
记者罗兰 武叶 通讯员罗志娟 郑卫
昨天,市卫生局长李滔来到武汉市麻风中心看望了在该院接受治疗的麻风病人,并与麻风病友们亲切握手。记者胡伟鸣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