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 > 百科 > 内容

马海德医生:海南永远铭记

2019-03-20 21:03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默克

  中央电视台一套的黄金时间刚刚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历史永远铭记》,讲述了著名国际友人、美国医生马海德在经宋庆龄介绍到陕北苏区进行医疗考察后,在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和苏区群众的感召下,毅然放弃美国优越生活留在延安,用高超医术支援中国抗日战争,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又克服重重困难帮助建立我国卫生医疗体系的感人故事。从荧幕上,海南的观众可以获知,战争年代,马海德在枪炮的硝烟中冒着危险救治了一位又一位伤患。1949年新中国诞生后,马海德立即申请加入中国国籍。1950年,马海德被任命为卫生部顾问,帮助新中国创建起了医疗卫生体系,特别是在麻风病的防治上倾注了其后半生的全部心血。但少为人知的是,这位马海德医生,曾亲自率领医疗团队来到海南,对全岛的麻风病的防治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同时,又为海南培养了一批皮肤病防治的业务骨干。最终,这种当时人人谈之色变的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马海德医生的贡献,历史永远铭记,海南永远铭记。

  为医

  时刻怀抱父母心

  9月26日,海南省皮肤病医院暨海南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的大楼里,医护人员和患者一如既往地来来回回穿梭着。没有几个人知道,这一天是在抗战时期自愿参加中国革命事业的著名美国医生——马海德的生日。

  原名乔治·海德姆的马海德,祖籍黎巴嫩,1910年9月26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州布法罗市一个炼钢工人家庭。1933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为了考察当时在东方流行的热带病,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上海,由此也开始了他在中国55个春秋忘我奋斗的人生历程。

  1958年夏天,以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顾问的身份,马海德带领着中央皮肤性病防治队从北京来到海南岛,开展性病和麻风病的防治工作。后来在中日友好医院工作的范廉洁曾是当年从北京随行的防治队中一名医护人员,他在回忆文章《马海德大夫在海南》中说,当时来到海南岛的目的是要对海南黎、苗族地区的麻风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防治,并为海南培养一支专业的防治业务骨干队伍。

  防治队的第一站是海口市的秀英麻风病院。范廉洁还记得,马海德带着全队的医护人员去为住院的患者检查,“当时我们都是初次接触麻风患者,因此都按照隔离要求,头戴消毒帽,身穿隔离衣,戴上口罩和手套,穿上隔离靴,全副武装才到病区。五月的海口天气十分炎热,我们这身打扮不久就全身被汗湿透,回来后隔离靴中可以倒出汗水来。有一位女护士曾热昏在现场。”

  但是,面对麻风病人,马海德的着装与范廉洁他们不同,只穿了一身工作衣,不戴手套口罩,也不穿隔离靴。

  马海德的这一“与众不同”给跟随着他学习的海南学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年曾有15名海南医专应届毕业生接受了马海德的培训,今年78岁的李庆兰是其中的一位学员。他说,那时世俗的目光对麻风病人是歧视和恐惧的,就算是专业的治疗医生和护士,每次接触病人都是全身裹得严严实实的只剩下眼睛露在外面。可马海德不同,他只穿一身白大褂,一身普通医生的装扮,甚至连手套都不戴就与麻风病人握手,在给麻风病人做检查时甚至把病人的脚放到自己的腿上仔细观察。工作结束后,马海德就按正常程序用肥皂给自己的手和身体进行消毒。

  马海德用自己的言传身教给了跟随着他的医护人员,以及海南年轻的学员们一个概念:麻风是传染病,但是只要预防得当就不会感染。范廉洁说,我们看到马大夫的实际行动,对麻风的恐惧感逐渐减轻了,慢慢地也就不再全副武装了。

  而马海德和蔼亲切又不避忌的态度,让病人的内心感受到了温暖。在秀英麻风病院开展工作的最后一天,为了表达对马海德及防治队的感谢,院里的麻风病友们特地化妆上台表演了一出地方戏曲。听不懂方言的范廉洁并不知道当时患者们表演的是粤剧还是琼剧,但是,“我看马大夫那样聚精会神地在看,在听,虽然我知道他听不懂,因为我也听不懂,但我想他是沉浸于看到麻风患者载歌载舞又回到了正常人一样的生活中,而感到莫大的慰藉吧!”

  为师

  严于律己律学生

  在秀英麻风病院完成工作后,马海德带着防治队和学员们深入到海南岛的黎族、苗族村寨中,开展麻风病的普查工作。虽为领导和老师,当下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山区时,马海德从不要求特殊待遇,他与学生、工作人员同吃同住同劳动。

  学员朱文皓还记得,有一次在乐东普查工作快要结束时,因台风暴雨的袭击公路桥被冲坏了,汽车不能通行,为了及时转点,整个防治队就背着行装冒着烈日整整走了两天赶到崖城。行走时,穿着“海陆空”鞋(一种用汽车轮胎制作的鞋子)的马海德健步如飞,坚持不肯坐牛车,那股劲头连年轻的小伙子们都自叹不如。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