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 > 百科 > 内容

让社会看到真实的麻风病(组图)

2019-03-20 09:57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默克

让社会看到真实的麻风病

黄少宽婆婆在码头给志愿者讲她的经历。

韩益民老师与一名老人合影。


  韩益民老师与一名老人合影。

华师一群师生走进东莞泗安岛麻风病康复村为老人做口述史

麻风病曾让公众避之不及。如今,麻风病已被控制,但人们对麻风病康复者的误解和偏见仍未消除。最近一两年,华南师范大学一群师生却走进东莞洪梅镇泗安岛康复村,倾听数十名麻风病康复老人的今昔经历,以口述史忠实记录这个群体的悲喜。

“他们很少被记录,其实每个老人都是一本活历史。”口述史团队发起者韩益民表示,社会的“悲情化”让这群老人与社会产生隔离感,希望口述史让社会看到真实的他们。

文、图/ 记者肖桂来

实习生李卓恒

2012年9月,华南师范大学历史系韩益民老师心中萌生一个想法,在自己领域内为麻风病老人做些事情。韩益民首先想到的是为老人们做口述史,一可让老人感到自己被重视,二可扫除外界对麻风病的误解,三可保留珍贵史料。“他们很少被记录、关注,其实每一个老人都是一本活历史。他们每个人生活史集合在一起,就是这个康复村的历史。”韩益民说。

目标:争取记录20~25人

2012年10月,韩益民在微博上发了为麻风病康复者做口述史的“英雄帖”,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0级18个学生报名参加,后来又陆续有2012级6个学生加入。时至今日,学生已完成8位个案,整理出近20万文字。2013年下半年,因课程与学业压力增加,参与进来的学生最后只剩下3人在坚持。

口述史的对象是生活在东莞洪梅镇泗安岛康复村的老人。据了解,东莞泗安麻风病康复村共有80名康复者,年龄多数在七八十岁以上,最长者有95岁。近年来,不少麻风病患者陆续离世,口述史工作更显急迫。“我们能等,老人们不能等。”韩益民说。

目前,虽然进度快慢每一年都不确定,但是韩益民预计会在未来一两年内完成整个口述史素材采集工作,争取记录20到25位老人的故事。

技术:团队一起探索

口述史,对韩益民这个历史学老师来说,是新鲜事物。他说,国内在口述史方面缺人才,自己和学生团队一边摸索一边往前走,探索很有意义。

韩益民表示,口述史这个体系需庞大工作量来支持。“口述史讲求细腻,对象又是老人家,进度难免会比较慢”。韩益民常叮嘱他的学生,“老人年龄大,思维较慢,语言表达有时比较模糊,要“慢慢聊,不要过分、刻意提问题……”。

“刚开始不知道从何下手,就跟老人拉拉家常。”刘晓甄是团队一名学生。她的工作日志中记录了工作困惑,“我们做的口述史还很稚嫩,也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目前,我们先将访谈的对话整理出来,最大限度保存对话原貌。”

“整理录音稿时有一些遗憾,比如有一些话可能因为录音环境关系,或方言关系无法再辨认出来。”另一位学生说。

故事:材料不够女生再进村

做口述史是件苦差事,但学生团队却以苦为乐,在康复村写下特殊的青春故事。团队成员从周末或寒暑假挤出时间,坐车颠簸3个小时到达泗安岛麻风病康复村,一住就是两三天。

“学生在村庄留下青春印记,他们热忱又负责任。”韩益民回忆,2012年暑假,他到泗安看望老人们,在村口偶遇团队成员叶淑君。“她当时抱着一个西瓜坐在摩的上,正要进村。”原来,叶淑君不满前段时间的采集,担心材料不够完整,于是独自打摩的再度进村。“没想到学生们都这么热心!”韩益民既意外又欣慰。

学生带来的青春气息也感染了这里的老人,在一次次讲述与倾听交流中,老人与学生结下深厚感情,每次做完口述,老人都让学生留下来吃饭。

印象

人与人之间不再疏远

他们友爱互助又独立

在很多人眼中,麻风病是很恐怖的传染病。麻风病康复者也因为肢体残缺而不被接受。麻风病康复村则是不能接近的“禁地”。真实的他们究竟是怎么样的呢?在韩益民团队眼中,康复村犹如世外桃源。“他们开朗、热情、纯净,他们的村子,人与人之间不再疏远。”

从2012年起,韩益民每年都会去泗安康复村几次,与那里的老人建立了深厚关系。说起这些,韩益民眼中带有向往,“村子远离闹市,那里是世外桃源。”

“无论走过的人认不认识,老人们都会和他们打招呼。”韩益民形容,东莞泗安康复村里,人与人的关系仿佛变得不再疏远,互助在这里常常会发生。老人也很自立,不轻易依赖别人。韩益民回忆,村中有一位何伯,虽然双目失明,但依然独力在三百多米外的地方种了一块田,田里种了蔬菜和木瓜。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