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性 > 两性 > 内容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

2019-06-02 18:28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默克

  复旦大学徐志啸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日本楚辞研究论》(批准号为03BZWO22),最终成果为《日本楚辞研究论纲》。

  

一、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这一成果的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对日本汉学界研究楚辞的历史作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鸟瞰与描述:

  纵向——自17世纪(兼及其前)至20世纪末,对日本楚辞研究各历史阶段的概况作了较为具体详细的分析阐述,力求描述其全貌。其总体研究特点主要是:

  其一,中日文化交流与日本汉学研究。由于日本具有与中国在地理位置上相近(一衣带水)的特殊因素,因而千百年来中日两国在文化交流方面可谓关系密切,而这当中以日本文化受中国影响为主,且包括了文化的各个层面,由此产生了日本的汉学研究(早期称为支那学)。日本的汉学研究既有受中国影响、与中国传统学术相似的一面,也有它自身独具特色的一面,后者如重视专业分工、专攻一业、特别关注冷僻问题、重细密考证等。需要说明的是,该成果所论汉学研究的范围主要涉及文学研究。

  其二,日本早期的楚辞研究。日本早在中国唐代时期即已传入楚辞,17世纪开始出现正式翻刻本,之后,中国最有

  代表性的楚辞注本如王逸《楚辞章句》、洪兴祖《楚辞补注》和朱熹《楚辞集注》等,日本均有了日译本(包括训读)。日本早期的楚辞研究学者,主要有芦东山、秦鼎、龟井昭阳、冈松 雍谷、西村硕园等人,其中以冈松雍谷的《楚辞考》和西村硕园的《屈原赋说》为代表作,特别是西村硕园的研究,得到日本学界的高度评价,认为“其考证的精密和规模的宏大,迄今未见出其右者”(竹治贞夫语)。

  其三,日本现代的楚辞研究。日本现代的楚辞研究,其时间范围主要指二十世纪的后半叶。这一时期是日本楚辞研究的高潮期,它呈现的特点是:研究范围广——不光研究楚辞作品,还涉及屈原其人、楚国历史文化、楚辞对后代的影响、中国重要楚辞注本的研究等;成果形式多——既有译本、注本,也有论文、专著,译本包括今译与训读两种形式,且成果数量也空前的多,可谓中国以外的“世界之最”;研究视角独特——视野开阔,不少具个人独创风格,有些还具有现代意识;选题注重实际——极少空谈,亦少义理之辨;研究方法——重实证、重材料等。现代代表性学者有:文学史学者铃木虎雄、青木正儿、吉川幸次郎等,楚辞学者竹治贞夫、藤野岩友、星川清孝、冈村繁、白川静、石川三佐男、小南一郎等。

  其四,日本学者的持疑论。日本学者中有一批对屈原与楚辞作品持怀疑或否定态度者,这是因为他们由楚辞部分作品的真伪之疑而产生的对屈原其人真实存在怀疑,以及由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的部分讹误记载而发生怀疑,其中包括冈村繁的“楚辞主人公与作者的区别”、铃木修次的“楚辞否定观”、三泽玲尔的屈原全盘否定论,以及石川三佐男的汉代魂魄二元论等。日本学者的怀疑否定论,反映了他们在对待中国史料的认识鉴别上产生了偏差,但他们中的有些研究,在学术视角和方法上还不无可取之处,可资中国学者借鉴。

  其五,中日学者现代楚辞研究之比较。如将中日两国现代的楚辞研究作一番比较的话,我们可以发现,两者既有相近之处,也有相异之点:相近者,日本的研究,总体上沿袭了中国传统治学的路子,没有跳出中国历代楚辞注本的注释内涵与框架;相异者,日本学者率先编就了“楚辞索引”,这甚利于阅读和研究的检索,且他们的研究十分讲究实证性考据,比较注重冷僻问题。但总的来看,日本学者的研究受中国学者的影响还是很大。

  横向——评述日本代表性学者及其著作,指出其成就、特点及不足,并从中发掘日本学者研究楚辞的新方法、新思路、新创见,以利中国学者参考借鉴。这些学者中,二十世纪前以西村硕园为突出代表,二十世纪中以竹治贞夫对楚辞学的贡献最大。西村硕园前已言及,竹治贞夫则不仅撰写了《忧国诗人屈原》,编了《楚辞索引》,还出版了分量很重的论文集《楚辞研究》,该书可谓集大成之作,集中阐述了他对楚辞的一系列精辟见解。他认为,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极具个性特征诗人的作品集,它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自成体系,开了中国诗歌的新体式,它的以三音(三言)格律为主调的形式,是中国诗歌史上一种特别的存在。此外,藤野岩友的《巫系文学论》围绕中国上古时期的巫风巫俗做文章,将包括楚辞在内的先秦文学作品(甚至包括后代作品)均置于巫系文学的笼盖之下,并专门画了巫系文学表,这反映了他的偏颇与谬误,但他认为楚辞与宗教性祭祀密切有关,楚辞作品突出地表现了屈原作为人的自觉意识的产物,在中国文学史上意义重大——这是很有价值的见解。赤塚忠和星川清孝都有自己题为《楚辞研究》的研究专著问世,前者偏重于打通哲学与文学的关系——以《离骚》为中心,历史与文学的关系——以《天问》为重点;后者着力于全面论述楚辞,涉及了全部二十五篇作品的解析——名义与概念、与赋的关系、诗句形式、书名问题、屈原身世、楚辞传统等。冈村繁的研究特色是从作品的解剖与比较入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他是日本第一个对屈原的《离骚》提出作者与主人公分离的学者,其本身虽肯定不能成立,但他能发现与提出问题,还是很显出独家眼光和相当功力的。石川三佐男从考古资料入手,努力挖掘新材料,并将考古资料与传统文献作比较对照,从中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一思路与方法很给人以启发意义,但他的结论不免偏激,认为楚辞是汉代的产物,是汉代魂魄二元论的体现,难以令人首肯。

  正是在上述点面和纵横结合的论述基础上,笔者努力对中日两国学者的楚辞研究作了有意识的比较对照,目的在于各取所长、各补所短、交流融合,以促进楚辞学的深入发展。

  本研究成果旨在对日本历代的楚辞研究作较为系统的梳理,并作出历史性的概括与总结,故采取了历史发展线索与代表学者及其著作相结合的叙述方法,也即面与线、线与点相结合,力求既顾及全面,又突出重点,这在日本本土,迄今尚无人涉及,中国国内也无专门研究。同时,本研究成果还注意了研究的实际需要,在附录部分专列了四方面内容,这也是该成果有益于读者和研究者的一大特色,这四方面为:一是日本楚辞研究著作述略——收录日本国内已出版的楚辞研究注译本和研究著作,以及涉及楚辞内容的文学史著作,共约60部;二是日本楚辞研究论文目录——历年发表于日本各类学术刊物的楚辞研究论文200多篇;三是日本楚辞学者简介——介绍日本楚辞学者30多位;四是参考引用书目(中国部分)。这些附录,可使读者一册在手,对日本楚辞研究的概貌状况大致了然,而如若需直接查找有关资料,也可由此按图索骥。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