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性 > 两性 > 内容

让在地性文化创意产业扎根大地

2019-03-19 10:11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默克

2014年8月,为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大财政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民族工艺品创意设计、文化旅游开发、演艺剧目制作、特色文化资源向现代文化产品转化和特色文化品牌推广。将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提高到国家政策层面,这对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云南是中华文化圈、印度文化圈、东南亚文化圈的交汇点,26个世居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方文化与民族文化。其中,根植于地方和民族生产生活、以“金木土石布”为物质载体的传统民族工艺,通过创意转化、科技提升和市场运作,成为具有鲜明地域、民族特征,能满足城乡文化消费需求,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在地性文化创意产品。

云南省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过程中,不仅重视地方与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也注重对它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云南省通过挖掘云南民族民间数代手工艺人“守艺和创艺”的传统资源,在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中确立了以“金木土石布”为核心的传统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发展战略,成为在全国率先依托地方文化资源、规划实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大省。目前,云南民族民间手工艺品已初步形成以传统村落、家庭作坊、个体户、中小企业为生产主体,特色工艺品街区、旅游景区、线上线下和外贸销售集约发展的相对完备的产供销体系。

“金木土石布”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激活了传统民间文化创造力,造就了一批知名民族民间工艺村、产业集聚区、具有创新能力的文化企业和特色文化产品品牌。在市场引领和政府支持下,涌现出一批以大理新华村、大理周城、红河州建水碗窑村等为代表,具有产业规模化发展能力的传统民族工艺村;出现了像楚雄州永仁、大姚、姚安、南华等地“企业+农户”“协会+农户”等生产形式,带动上万彝族妇女从事民族刺绣产业的特色工艺品刺绣集聚区;以个体、家庭为主的建水紫陶向产业集聚转型,形成了骨干企业、产业园区、传统工艺村落、特色消费街和相对完善的产供销体系,成为首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传统工艺传承人和大批高校艺术设计人才进入传统工艺美术行业,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工艺的融合创新,催生了昆明憨夯民间手工艺品公司、拾翠滇文化中心等一批依托传统民族工艺、重拾民间创造力的特色文化创意企业。

“金木土石布”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为云南地方文化经济带来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为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尤其是乡村振兴、村落经济、家庭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金木土石布”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民族地区农村妇女的就业问题,提高了她们在家庭经济中的地位。

在19世纪工业化初期,以莫里斯、普金为代表的一批西方学者关注现代工业与传统工艺的关系,工业生产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从家具生产到住宅设计、从社区建设到城市规划,开展了艺术与手工业结合的运动,从英国发端,迅速影响到欧美,为今天西方国家的艺术设计、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搭建了坚实的理论大厦。相比欧美与日本,中国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与当代文化生活、文化创意产业还缺乏理论及学术支撑,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和模式上还需不断探索。

云南“金木土石布”特色文化产业应当发挥市场营销的作用,依托现代市场流通形式,拓展大众消费市场,探索个性化定制服务。要通过各类文化产业展会,全面推广特色文化产品,构建民族民间工艺品旅游景区景点市场销售网及多种现代营销平台,积极探索新媒体营销形式。要加强特色文化工艺品对外文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及时发布国际文化市场动态和国际文化产业政策信息,支持特色文化产品、民族民间工艺品企业参加国际展会和文化活动,扶持具有中国文化符号的特色文化精品进入国际市场。要加强民族民间工艺大师、领军人物、知名品牌、龙头企业的宣传推广。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巨大,需要在理论体系构建、市场的培育、资源保护与创新等方面,形成合力、不断创新,方能做强做大,走向世界。

(作者:李炎,系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