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性 > 两性 > 内容

70岁霍金:不老的科学“传教士”(2)

2019-03-18 04:34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阿狸

  霍金的声望,令他多次获邀到外地演说,常获国家元首接见。霍金亦试图通过通俗演讲,将自己的思想与整个世界交流,除了常在英国及美国发表演说,他1990年代曾两次到访日本,并三次来华。

  霍金第一次来中国是1985年,第二次是2002年8月,他曾到访杭州发表《膜的新奇世界》的演讲,2006年6月他在北京友谊宾馆出席“科技发展公众答询会”,在人民大会堂演讲,继而在香港科技大学发表《宇宙的起源》演讲时,哄动一时,被戏称受到“摇滚巨星”级的接待。

  幸运地见到霍金的人们有的请教他物理常识,有的问得颇为感性,比如在中国最喜欢什么东西,自认“乐观、浪漫而且顽固不化”的霍金回答说:“我非常喜欢中国的食物、文化,但最喜欢的是漂亮的中国女人。”他还表示,从少年开始就希望访问西藏,但是西藏海拔太高,很可能实现不了这个梦想。对于自己的残疾造成的影响,这位只能通过眨眼和眼光的移动与外界交流的大师说:“我的身体虽然残疾,但是思维活跃。我的思想可以达到时间的开端,可以进入黑洞,残疾可能让我的身体无法到达很多地方,但人类精神的驰骋没有任何限制。”他说,他还有许多的事情希望成功,“每个人都有梦想,如果我们对自己没有了梦想,无异于精神死去了一样。”

  无论是2002年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那次演讲会场的人满为患,还是2006年人民大会堂6300多名听众长达半个多小时的鸦雀无声,都在说明一个事实:霍金正在用他非凡的个人魅力,吸引大众走近科学。

  “只要是霍金,人们就愿听”

  确实,霍金拥有巨大的名人效应,他拉近了普通人和科学的距离。然而,他也有其局限性。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主任江晓原认为,霍金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一个神话。所以任何以他的名义对外界发表的只言片语,不管是真知灼见,还是老生常谈,都会被媒体披露和报导,并吸引公众相当程度的注意力。而当霍金谈论的某些事物不是公众日常熟悉的事物时,很多人慑于霍金神话般的大名,就会将他的哪怕只是老生常谈也误认为是全新的真知灼见。他认为,用《自然》杂志书评作者迈克尔·特纳的话来说就是“只要是霍金,人们就愿听”,况且霍金清楚、直白、积极的表达方式还是很具煽动性的。

  霍金的局限性还表现在,虽不是基督徒,但他似乎不敢否定“上帝”的存在。汪洁认为,霍金的宇宙诞生理论,并没有完全排除上帝的空间,他最多也只是说明宇宙“不需要”上帝的存在,然而并没有证明上帝“不存在”。

  本报记者采访的几位业内人士均认为,谁也无法否认霍金是一位很好很有天赋的物理学家,可某种程度上,他的名气超出了真实贡献。

  但不管怎样,或许正如汪洁所评价的,霍金和他的《时间简史》使得公众中有这么多人知道黑洞、大爆炸、奇点这些概念,他唤醒了公众对科学的兴趣;他的残疾之躯和取得的科学成就让人们更深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科学精神;更重要的是,霍金让年轻一代对深邃的宇宙产生更大的兴趣,他影响更多青少年加入到科学研究的队伍中来。

  事实上,从剑桥大学退休快3年的霍金,生活依旧丰富。2009年他与雷昂那多·蒙洛迪诺合作的科学畅销书《大设计》出版,这本书被认为可能是霍金最后的著作,他认为,人类在未来20年内能提出“万物理论”。继与女儿露西合作推出儿童小说《乔治开启宇宙的秘密钥匙》后,续集《乔治太空寻宝之旅》也于2011年1月出版。

  1月11日,全世界迎来了霍金70岁的生日,“他在身体条件这么苛刻的情况下,无论是在学术和非学术方面,都能够做出常人做不出的贡献,我对霍金相当敬佩。我希望他健康长寿,他是科普界的领头兵,只要他还活着,不管是在纪录片中露露面,讲两句话,或是炒冷饭写两本书,都会对科普有帮助的,都能唤起大众新的科普热情和对有趣的科学知识的好奇心。”说这番话时,汪洁流露出一种对科学的虔诚,因为霍金的影响,他也希望自己能够为科普事业做点贡献。

  【链接·霍金名言

  “我认为,按照科学法则,宇宙是自发性地从无生有,既无开端也无终点。”——2006年接受以色列电视台访问,谈论宇宙起源。

  “人类长期生存的唯一机会,是不能继续屈居在地球上,而是要向外太空发展。我们的未来在太空。”——2008年探讨太空飞行。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