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内容

北极就像地球头顶一只碗装着冰块向全球派发冷

2019-03-30 15:37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蒙多

有这么一趟航海行程:从科学的角度,人们发现了海底捞上来的上百种新生物物种,一点点揭开了北极“派送”全球冷气的秘密;从艺术角度看,又充分享受到了屠格涅夫笔下的海上日出的胜景,胜似梵高《星空》意境的冰上融池 ……

这是中国第六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刚刚完成的历时两个半月的考察过程。

昨天,归航不久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科学家,首次作了一场关于此次北极科考的报告:中国第六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于7月11日从上海启程,雪龙船总航行约22000公里,最北到达北纬81度11分50秒,西经156度30分52秒。本次科考的考察海域,主要位于我国历次北极科考的传统考察海域—北冰洋太平洋扇区,包括白令海盆、白令海陆架、楚科奇海、楚科奇海台和加拿大海盆等海域。

看北极的冰

北极之所以吸引好奇的人类上岸驻足,很大一部分是冲着北极的冰去的。

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叶黎明打了个比方:“北极就像地球头顶顶着的一个宽口冷饭碗,碗里装着冰。通过向全球派发冷气,这只碗影响着整个地球的气候。”

今年海洋二所海洋地质课题组的科学家,带着一个课题北上:北极气候变化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从人类现有的认识来看,地球呀就跟女人没两样,笑靥、眼泪来的时候,没有节律。当然,地球一眨眼,都是几十、上百年起算。

历史上地球气候变化的规律,往往是慢慢变冷,迅速变暖。

1.8万年前,地球非常冷,北极的冰盖扩张,现在大半个欧洲、加拿大整一块,全在冰盖底下。然而就在1.16万年前,地球又突然变暖了,在短短50年的时间里,全球气温上升了7℃。

这是什么概念?我们来看个比对:现代人每天挂在嘴边的“全球气温升高”,其实,最近100年里,全球平均温度只升高了约0.8℃。可想而知,1万多年前的那次骤然变暖,地球上猛犸象、剑齿虎这些古生物,该有多么慌乱。

再看跟我们关系更近的事,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在《西湖梦寻》记载:两千多年前秦朝的时候,杭州城里没有西湖。秦始皇当年东游入海,把船绑在了宝石山下的大佛头上,目前尚有“秦始皇缆舟石”之景。

到汉朝的时候,才有了西湖的记载,真是沧海桑田,几番轮回啊!

有中国的科学家团队发表过科研论文证实,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迭,与气候的冷热急剧变化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从理论上讲,这个思路是行得通的,因为中国是农业大国,如果有天灾,影响了吃饭,必然导致人祸了。”叶黎明说。

面对善变的地球,人类就是男人了,琢磨不透女人喜怒哀乐的准确节点,所以,好怕怕。

而这第六次北极科考,科学家要做的事就是进一步了解地球的习性,预测出地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今年,科学家在北极科考期间,观测了大量的环流、海冰、洋流、生物变化的数据,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将进一步探索北极和中国的气候联系。

海冰面积记录仪和地球卫星的动态图都显示,今年在北极的海冰量,是自从2006年来,北极冰盖最多的一年。

现在科学界已经基本认可:如果“这碗饭”凉了,冰更多了,大部分冷气就凝聚在碗里,西北风变弱,我国来年冬天可能变暖。

至于是什么在影响“碗中冰”的变化,目前不得而知。

记者兴奋地写着稿子,一个朋友一句话快噎死人了,他说:“就算知道地球要变冷变热了,对人类又有什么用呢?”

难道科考没用?当然是有用的。比如北极的迹象表明在短期内就会导致大陆气候的变化,那么我们提前做好熬过超级寒冬或厄尔尼诺会光顾的准备,肯定是好事;如果这影响效应相对人来说有比较长的年份,那么,可以考虑赶快辞职回家,造诺亚方舟去。

开玩笑。但至少,如果知道更多气候变化的态势,将来再有“世界末日论”,人类的解释也会更加靠谱一点吧。

去北极的人

地球物理科研团队的副研究员张涛,讲完科学报告,眼睛瞪了一瞪,他开始说到北极的人。

“船上吃得特别好,我一生吃过最好的大餐,就是在这趟科考之行中了。”隔了一会讲到加餐,张涛又忍不住说,“哎呀,晚上经常加餐,太腐败了,太腐败了。”

记者禁不住也咽咽口水,问科学家:“你们到底吃了什么人间美味了?”

“海鲜真是不错。”叶黎明说,今年第六次北极科考,生物团队的科学家,总共从打捞上来的北冰洋生物中,发现了100多种生物新种。

当然不是100多种新鲜吃食。好多海里的玩意都是临时新命名的,什么海绵条啊,海饼干,海兔子……虽说听听都是勾得人垂涎无限尺的食物,其实暗藏杀机。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