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内容

“马锡五”用上了高科技

2019-03-24 08:15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默克

  

  图为宁夏法院集录音录像功能于一体的“便民服务流动法庭”车。

  资料图片

  马锡五,是一位法官,70多年前,他曾经担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

  “马锡五”,更是一种象征,它是司法领域践行群众路线,为民司法、民主司法、公正司法理念的体现。

  70多年过去了,在法院系统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际,记者走进陕甘宁三地,实地探访新形势下如何继承和发扬“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精髓。

  “你是从群众泥土里长出的一棵树,群众泥土是你智慧的源泉。”

  70多年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一位名叫马锡五的人民法官,开创了“深入实地、依靠群众、调查研究、调判结合、便利人民诉讼”工作法。作为人民司法的标志,70多年来,“马锡五审判方式”不断得到继承和发扬,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不变的情怀

  法官多下乡,群众就少跑路、少花钱、少受累

  甘肃省庆阳市是“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发源地。1943年4月13日,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在此建立,马锡五为第一任庭长。他在庆阳地区审理的一起婚姻纠纷,不仅轰动一时,后来还被改编为评剧《刘巧儿》,并拍成电影,广为流传。

  70多年过去了,马锡五所倡导的“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等工作法已经成为一门“艺术”,在庆阳的法官中传承。“法官深入乡村、机关、街道、厂矿,巡回就地调解。据不完全统计,庆阳市中院45%的民商事案件、基层法院75%以上的案件都是法官深入基层调解处理的。” 庆阳中院院长任尔昕说,法官多下乡,群众就可以少跑路、少花钱、少受累。

  近3年来,庆阳中院为困难当事人缓减免诉讼费60余万元,为60多名刑事被害人、农民工和家庭困难群众发放司法救助基金160余万元。

  当年,马锡五审理“刘巧儿案”时,注重发扬民主,听取群众对案件事实认定的意见,这在今天已经发展为“人民陪审”制度。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陕西省米脂县法院参照当地抗日战争时期民主政权的“三三制”做法,探索建立了新形势下的“三三制”模式,即法官、人民陪审员和社会力量三方参与,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工作合力,共同化解矛盾纠纷的模式。

  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法院推行“法官、村官‘双助理’”机制,把法官的司法资源和村官的行政资源结合起来,一个讲法,一个说理,调解矛盾纠纷效果很好。

  目前,正在全国推广的陕西省富县法院“群众说事、法官说法、干部联村”制度,解决了大量矛盾纠纷,使农村社会法治意识得到增强。

  “司法在县域、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十分重要,法官通过公正司法普及法律知识、确立行为规范、培育法治精神,就是在广大县乡群众中播撒法治信仰的种子。”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冯玉军说。

  “立案难”是挡在群众诉讼道路上的第一个绊脚石,一些案件还未进入司法程序就“夭折”了,群众对此反映强烈。甘肃省敦煌市法院在立案审查时,严格把握“立案审查是形式审查不是实体审查”的要求,一般只要符合立案的形式要件,就依法予以立案,应立尽立。

  “时代在变,但‘马锡五审判方式’所象征的司法为民情怀没有变。”冯玉军说,国情决定了法官,尤其是基层法官不能高居庙堂,拒群众千里之外,而应深入基层,主动为群众解决诉讼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变化的形式

  陕甘宁三地法官开着车、载着国徽、把法庭搬到群众家门口

  在宁夏,从刮着风沙的北部黄土高原,到美丽富饶的中部“塞上江南”,再到沟壑纵横的南部六盘山区,时常能看到一辆辆“便民服务流动法庭”车穿梭于乡镇集市、田间地头。

  当年,马锡五下乡巡回审判靠的是步行和骑马;现在,陕甘宁三地法官开着车、载着国徽、把法庭搬到群众家门口。“流动法庭”车集录音录像、音频视频播放、远程数据传输等功能于一体,使用起来与实体的数字化法庭效果一样。

  “法官在车上审判、调解案件,车外就能现场直播,图像还可以通过网络传输到几十公里外的法院,院长坐在办公室里就可以看到现场情况。”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法院副院长纪银凤说,有时,一场庭审可以吸引上百名群众围坐观看。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