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内容

亲人骨灰制成“生命晶石”引争议

2019-03-21 20:59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

亲人骨灰制成“生命晶石”引争议

 

昨天,在杭州殡仪馆,工作人员将张女士母亲骨灰制成的生命晶石摆放好。

新华社发

 

清明节前夕,浙江杭州推出了一种全新的骨灰处理方式——把骨灰制成生命晶石,这种晶石甚至可以做成首饰佩戴上身。生命晶石技术源起于美国,在欧美国家,不少家庭会将生命晶石或晶石饰品随身携带。目前杭州市的生命晶石技术可以不添加任何成分,把先人全部骨灰升华成“晶”,目前全球仅有杭州能做到。在网友中间,这种“舶来”的创新殡葬手段与“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产生了强烈碰撞。

逝而为石 你能接受吗?

昨天一早,杭州首位参与“生命晶石”体验的逝者家属张女士将母亲的骨灰交给制作人员。只见特殊设备内的超高温将骨灰细化成粉末状,经熔融高压致密,冷却凝结为灰白色的晶石状圆珠。“我母亲喜欢青山绿水,也喜欢热闹,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积极响应国家节地生态殡葬的号召,对亲人骨灰的保存也提高了一个档次。”张女士说。据介绍,骨灰变晶石的整个制作过程大约需要1个小时。已故成年人的骨灰可形成100粒至400粒晶石,其密度、硬度都高于骨灰,而体积仅为原来骨灰体积的10%至15%。“逝而为石”,可存放陵园,也可居家安葬;可回归自然,也可随身携带。甚至可以选择制成挂饰、首饰。对于这种创新处理方式,不同人的接受程度有很大差别。

“支持派”认为,当然愿意把亲人时常“带”在身边,就像亲人从未远离一样:“与其每年去看冰冷的墓碑,不如让这份带着体温的美好继续下去。”

“反对派”认为,还是入土为安的好:“把骨灰天天摆家里或 带 身上,难道不觉得瘆人吗?”

从“厚葬示孝”到“厚养薄葬”

浙江省殡葬协会秘书长陈景莲表示,“入土为安”到可随身佩戴的生命晶石,是节地生态安葬理念,从“葬式多样化”推进到“安放方式多样化”,体现了对生命的全新态度。“我们要传承孝文化,也要让缅怀追思更加人文、科学、环保。”陈景莲还说:“这或许是节地生态安葬摆脱叫好不叫座的关键。”

有观点认为,相比于“厚葬示孝”,节地生态安葬太简陋,老百姓不欢迎,觉得对祖先不尊敬。“必须通过宣传引导扭转这个偏见,其实节地生态安葬也可以很高大上的。”浙江省殡葬协会常务副会长沙力说。

节地生态安葬是必然的趋势,但需要循序渐进。杭州市殡葬行业协会秘书长蔡戴鹰说:“一些人会选择不保留骨灰的江葬、海葬。当然,现在选择生态葬的人也是每年在增加的。”

墓碑“瘦身” 纪念“扩容”

“从分离到陪伴,从惧怕到释怀,唯有生死观的转变才能促使殡葬观的转变。”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范柏乃教授说,“如果节地生态安葬的理念能够通过媒体、中小学课本等广泛宣传,将有效推动社会共识的形成。”同时,节地生态安葬结合现代人能够接受的新技术将有益于形成新的殡葬风俗,推动殡葬改革走向深入。“那些贯穿节地生态理念,让逝者安息、生者前行的创意必将走得更远。”范柏乃说。比如浙江就在今年清明节期间推出了祭扫二维码活动,亲朋好友可通过扫描二维码祭扫牌,阅读当事人的生平传记,看到逝者生前的音容笑貌,并通过“留言”功能在线寄托哀思。

“这项服务特别适合生态安葬。比如采用 花坛葬 时,一个花坛下如果埋葬了20位逝者的骨灰,那么我们就可以在花坛边设置20处二维码祭扫牌。家属扫墓时找到相应的祭扫牌就可以寄托哀思,不会陷入无处凭吊的尴尬。”沙力说。

据新华社 《杭州日报》

(原标题:亲人骨灰制成“生命晶石”引争议)

(原标题:亲人骨灰制成“生命晶石”引争议)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