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内放射治疗技术已在厦门市中医院开展治疗肝恶性肿瘤
在全球范围内,肝癌作为一种高发性且难治性的疾病,每年新发病例超过80万,其中约一半发生在亚洲地区[1]。在中国,肝癌更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新增病例高达数十万。约70%-80%的中国肝癌患者首次诊断时已是中晚期[2],中位OS仅约10个月,5年生存率约12%[3]。
在医学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针对肝癌这一难治性疾病,厦门市中医院不断突破与创新,成功引入了前沿的选择性内放射治疗技术,有望为更多肝癌患者点亮生命的希望之光。
近日,通过媒体报道与口碑相传,两位患者了解到厦门市中医院在肝癌选择性内放射治疗手术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成功案例和经验,于是慕名而来,选择在这里接受先进的选择性内放射治疗手术治疗。
由于患者身处外地,无法及时面诊,给治疗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对此,厦门市中医院肝胆胰外科团队积极应对,通过远程方式快速完整地获取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检查报告、检验报告等,从而精准评估患者的肿瘤病情,并提前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其中,一位男性患者患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长达30余年。CT影像显示,肝脏形态不规则,肝内可见巨大团块样低密度影,大小约为12.3X9.1x8.8cm,进一步诊断为中晚期肝癌(右肝巨块型肝癌伴门脉癌栓)。考虑到患者肿瘤体积庞大,但仍有潜在手术切除的可能,厦门市中医院肝胆胰疾病MDT协作组决定采用选择性内放射治疗降期转化策略,旨在缩小肿瘤体积,保留余肝,为后续手术切除创造条件。
经选择性内放射治疗术后联合靶免治疗,术后一个月肿瘤开始坏死、缩小,术后三个月肿瘤坏死明显、体积明显缩小,术后三个月复查PET-CT,肝右叶萎缩,肿瘤明显缩小,肿瘤及癌栓均未见明显活性,而正常肝左叶进一步增大。术后五个月,不可切除的巨大肝癌,成功转化为可外科切除。
另一位患者为68岁的女士,其体内存在5cmx6cm大小的肿瘤;病灶单发,位于第二肝门处,肝内大血管旁,在肝中、肝右静脉根部,邻近下腔静脉,由于患者年龄大、手术切除创伤及难度大,微创消融存在一定的困难之处。
厦门市中医院肝胆胰疾病MDT协作组经过仔细评估,决定提高选择性内放射治疗剂量,对患者实施放射性肝段切除策略。经过治疗,蔡女士术后3个月肿瘤体积明显缩小,PET-CT复查肿瘤活性未见。术后5个月肿瘤进一步缩小,仍未见明确肿瘤活性,达到了临床治愈及放射性肝段切除的目的。
厦门市中医院肝胆胰外科卢浩教授告诉记者,“较为幸运的是,这两位患者均适合进行选择性内放射治疗。”
选择性内放射治疗手术作为肝癌治疗领域的“精准制导核弹”,以其精准度高、疗效显著、安全性好的特点,为肝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该技术通过微创手术导管将搭载有治疗性核素选择性内放射治疗的树脂微球直接送达肿瘤病灶,实现近距离高能量杀伤肿瘤细胞,同时对正常肝脏组织的损伤降到最低。
据卢浩教授介绍,全球范围内,目前已有超过1300个医疗中心使用选择性内放射治疗技术,总使用例数超过12万例,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在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地区也得到了长期验证。相较于传统治疗,选择性内放射治疗技术显著延长了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降低了70%的死亡风险,提高了患者生存率。同时,相比TACE(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选择性内放射治疗治疗的患者术后恢复更快,治疗依从性更高,特别是对于大体积肝部肿瘤和TACE治疗抵抗或失败的肿瘤,选择性内放射治疗技术仍有机会缩小肿瘤,达到降期的目的。
谈及选择性内放射治疗手术的适应症,卢浩教授表示,对于不同分期阶段的肝癌患者,其实都可以进行选择性内放射治疗治疗,早期的患者能够进行根治治疗;中晚期患者可以用选择性内放射治疗进行降期,缩小肿瘤,增大余肝,争取手术治愈、移植肝脏的机会;而对于晚期患者,也能进行姑息治疗,配合靶向免疫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命长度。
需要注意的是,选择性内放射治疗治疗前需要进行严格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肝功能不良的患者如出现不可纠正的腹水或其他肝衰竭症状,肿瘤负荷大于70%或存在门静脉主干栓塞的患者,属于选择性内放射治疗使用的禁忌人群。
此外,术前还需进行Mapping和99mTc-MAA试验,以模拟选择性内放射治疗微球输注过程并计算患者使用剂量。对于肺分流超过20%的患者不建议行选择性内放射治疗治疗,存在肝外分流的患者则需进行预防性栓塞。
事实上,除了引进最新的前沿技术,厦门市中医院还注重治疗理念的革新和诊疗模式的创新。
厦门市中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王付强教授表示,“科室以肝脏外科为主导,尤其在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与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也是我们科室目前接诊与治疗最多的癌种。依托于完善的亚专科建设,我们能够提供肝癌的全疗程诊疗服务。我们倡导并实践多学科协作(MDT)模式,实现了预防、诊断与治疗的有机结合。在肝癌的治疗手段上,涵盖了外科治疗、局部介入治疗、消融治疗以及药物治疗(包括系统治疗、内科治疗和中医治疗)等多种方式,形成了内外联动、中西结合的全方位诊疗体系。
在外科治疗领域,厦门市中医院肝胆胰外科积极践行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依托创新的微创手术技术和精细的围术期管理,同时融入中医药特色,力求为患者带来最小创伤与最快康复。同时科室紧跟医学前沿,引入了包括肝硬化门脉高压相关并发症的介入微创手术、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治疗以及选择性内放射治疗-选择性选择性内放射治疗(SIRT)等一系列创新治疗模式,为患者提供更多元化的治疗选择。
在科研与临床研究方面,科室积极参与全国多中心研究项目,并独立开展了十多项关于肝癌的临床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近年来,科室荣获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在内的多项科研支持,并收获了多项科技成果与荣誉。2022年,厦门市中医院更是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癌症中心肝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试点单位,彰显了科室在肝癌诊疗领域的领先地位。
王付强教授强调:“临床是我们的基石,而科研创新则是科室发展的灵魂。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介入治疗、局部消融治疗等领域的探索,充分发挥联合治疗的优势,致力于提升肝癌的整体诊疗水平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同时,我们也将深入挖掘中医药在肝癌治疗中的独特价值,不断探索和创新肿瘤治疗模式,应用前沿治疗手段,推动整个学科的持续进步,为更多患者点亮生命之光。”
参考文献:
Bray F, Laversanne M, Sung H, 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2: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Cancer J Clin. 2024;74(3):229-263.
《靶免联合局部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中国专家共识》, 肝癌电子杂志, 2023. 10(3):5.
Zeng H, Chen W, Zheng R, et al. Changing cancer survival in China during 2003-15: a pooled analysis of 17 population-based cancer registries. Lancet Glob Health. 2018;6(5):e555-e567.
审核专家简介:
王付强 教授
厦门市中医院肝胆胰外科科主任,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中国抗癌协会加速康复肿瘤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临床营养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普通外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分会青年委员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青年医师分会理事
福建省预防医学会肝胆胰疾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
福建省抗癌协会肝胆胰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福建省外科学会加速康复外科学组秘书
福建省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青年委员
厦门市第七批青年创新人才
卢 浩 教授
厦门市中医院 肝胆胰外科 副主任医师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肿瘤消融联盟理事
亚太肿瘤学会(APHA)肿瘤综合治疗专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肿瘤内照射专委会委员
中国中医药介入分会委员
福建省海峡肿瘤防治科技交流协会肿瘤整合专业委员会委员
福建中西医微创介入青年委员
海峡医药卫生协会肝病分会委员
厦门医师协会介入微创委员
参与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发表相关专业论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