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前行的医者,都是负重而向阳_中国健康时报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内 > 正文

每一个前行的医者,都是负重而向阳

2020-05-29 11:14 作者:admin

  (青年医生在为病人做手术 图片来源:新华社)

  据国家卫健委数据,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系统人员总数达到了1231万人,每千人口医生数达到了2.59人,每千人口的护士数达到了2.94人,超过了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人们猝不及防地经历了太多震撼、惊惶、伤痛和感动,也更多关注到医护从业者的日常和坚守。

  休息时间少、咖啡外卖不停手、大病小病缠身、学术压力大……《中国医护从业人员职业现状调研报告》将医生穿上防护服之外的一面生动真实地展现在所有人面前。行业内外,都希望这场由疫情引发的思考被充分关注,让问题和真相充分暴露,让未来可改善,可期待。

  新生命的诞生总是伴随着喜悦、痛苦和混乱,在这个疫情笼罩的特殊节点尤其如此。清晨推进来的孕妇略带低烧,邱秀留心提醒几位助产的年轻护士注意防护。

  一声嘹亮的啼哭像在叩响一扇人生之门,而邱秀就是为新生儿送上第一份安全感的人。她小心翼翼地接过还在啼哭的婴儿,为他冲洗和包裹,随后准备好卡介苗和乙肝疫苗,为新生儿防范“未发之病”进行第一道阻隔。

  入行至今,邱秀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作已有39年。绕着病患转,让她比常人对待工作付出了更多的个人时间。

  2020年5月12日护士节这天,简单的庆祝仪式被夹杂在午间休息的间隙,她前脚刚进办公室,仅一口蛋糕的功夫,后脚就赶往了病房。把这份源自职业的仪式感融进工作日常,是邱秀所理解的节日意义。

  妇产科护士照顾刚出生的婴儿(图片来源:新华社)

  同样疾步在医院走道的还有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李白医生。工作状态是杂念最少的时刻,病房里亮如晨日的灯光也让人分不清时间如何存在。将近14:00,李白才结束上午安排的所有工作,回拨女儿的未接来电。

  在家里上网课的孩子迫不及待地与她分享上课的诸多趣事,“今天晚上可以和我一起上网课吗?”李白本想一口答应下来,但也只是迟疑了一秒:“对不起啊宝宝,妈妈今晚五点半还要回医院上夜班,明天陪你!”

  缺乏休息时间、常常忘记该下班了、该陪陪家人了……李白和邱秀的生活是中国一千多万医护人员的缩影。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人们猝不及防地经历了太多震撼、惊惶、伤痛和感动,也更多关注到医护从业者的日常和坚守。于是,有越来越多医护从业者的故事被搬上荧屏,探讨和赞美均成热点。

  然而,脱掉了防护服和口罩,他们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又有着怎样的苦恼和压力?

  2019年南方周末联合赛诺菲启动“中国医声”项目,由丁香园提供独家数据支持的《中国医护从业人员职业现状调研报告》今日正式发布。通过“中国医声”项目,我们试图关注这些守护你我健康的医护从业者们,或逆行冲锋一线抗击疫情,或坚守阵地、日不暇给,让他们走下神坛,脱下被称赞的神圣外衣,撕下刻板标签,为这群有血有肉的医护人员画像。

  负重向阳,坚守职场信仰

  “所有的病人都是长期化疗和治疗的,可能不允许你休息一两天出去玩。”作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血液与肿瘤科主治医师,李白所接触到的大多患者需要接受长期治疗和化疗,她的工作时间配合着患者的治疗节奏,基本上没有休假,甚至时不时会出现第一天早上7点一直熬到第二天中午12点的连轴转情况。

  广州某三甲医院骨科主治医生从没有怀疑过自己所选择职业的成就感,而骨科手术很多都是“体力活儿”,疲惫感也同样真真切切。不过他到现在都不能忘记:曾经有一位患者上了设备不能说话,却在手术清醒后,拉着他的手,一笔一画写,一遍又一遍写,直到他懂了手心是”谢谢你“三个字。那一刻的感动释放了他当日所有的疲惫,久久不能忘怀。

  《中国医护从业人员职业现状调研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显示,超过七成的受访医护人员表示缺乏充足的个人时间。初入职场的“萌新”医护人员们对于连轴转的生活节奏还未完全适应,久经沙场、级别更高的医护人员相对更加适应这样的生活节奏。但“更上一层楼”的他们显然需要承担更多管理和指导的工作,在休息时也更易受到工作的打扰。

  “经常在休息时间会有年轻护士打我的电话,询问一些棘手的问题,我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出解答。”提到日常休息,护士邱秀已经习惯了下属时不时的“骚扰”,“我一直保持24小时‘stand by’的状态,哪怕是休息时也可以在第一时间给到他们解答。”

  “注意多休息,饮食合理规律”是人们在就诊时听到医护人员频率最高的一句嘱咐,然而对于医护人员自己来说,却无法把这句话付诸行动。47%医护被访者工作日就餐以外卖为主,48%的被访者保持着天天喝咖啡的习惯。

  饮食不规律、运动时间少是多数医护从业者的现状。在饮食和睡眠上节省的时间犹如上天的礼物,早已暗中标好了价格,代价便是常年伴随医护人员的诸多职业病:58%的受访医护人员表示自己患有肩颈炎,46%的受访医护人员患有腰肌劳损,紧随其后的是肠胃炎、腰椎间盘突出和偏头痛……医护亦是患者,也有不少医护人员表示,已经在有意识地改善自我饮食、加强锻炼,让职业病离自己“远一点”。

  2020年年初,一部《中国医生》的纪录片感动了许多人。纪录片记录了南京鼓楼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医师王东进的一天:从早上8点进手术室,一直站到凌晨1点,共17个小时,他直言:“心脏外科就得是身体最好的,身体不好的、站台站不住的就被淘汰掉了。”然而事实上,他患有严重的颈椎病,有时要戴颈托,腿有静脉曲张,要穿弹力袜,腰也不行了。

  做完一天的手术后,王东进躺进一张自己专门申请的按摩椅,他自嘲:“我这还算挺幸福的,大多数外科医生没这待遇。”

  压力大,他们默默习惯了

  “作为一名医疗工作者,我宣誓:把我的一生奉献给人类;我将首先考虑病人的健康和幸福;我将尊重病人的自主权和尊严;我要保持对人类生命的最大尊重……”

  每个医生在入职前,会进行“希波克拉底誓言”宣誓。然而,与希波克拉底誓言万丈光芒的要求与期许并存的,是人们往往忽略了医护从业者承受的压力和负担。报告中显示:工作任务过重、特殊的工作环境、高度的责任感、科研和晋升任务带来的不适是医护职业压力产生的主要原因。

  其中,超负荷工作是医护从业者压力来源的首要因素,不少医护从业者表示已经习惯高强度的工作模式。邱秀乐观地说:“工作压力肯定有,刚开始比较大,随着接触病人的增多,大家往好的方面想,我们能帮助更多的孩子及时阻断传染病,健康成长。”这样的职业责任感与使命感支撑着无数医护,坚定向前。

  中国外科界的前辈裘法祖院士曾经说过:如果一个外科医生只会开刀,他只能成为开刀匠,只有会开刀又会研究才能成为外科学家。在“科研是临床医生的基本功”和“以科研促临床”的意识越来越普及的当下,临床科研工作被赋予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为了更新治疗水平和增加晋升机会,医护从业人员在完成繁重医疗任务的同时,还需要时刻关注本领域国内国外最新研究动态,看资料,写论文,参加学术会议等,报告显示:一线城市30%的医护从业者每周学术时长超过7个小时,其中的13%超过14小时,尤其是正高级(主任)医师的花在科研学术上的精力最大。

  “有患者因为我没有提供微笑服务而不满,实际上我只是连续工作很久太累了。”南通中医院的林苑医生提到了医护从业者职场压力的另一担忧——医患关系。尽管担忧存在,大多数的被访医护人员还是认为就诊患者对自身信任度很高,而这份信任,也成为了他们的铠甲和软肋,给予他们动力。

  “我把光明捧在手上,照亮每一个人的脸庞。”这是被患者刺伤的陶勇医生在醒来后口述的一句诗。医患关系的改善是伴随社会的发展、法律的完善、制度的健全、医护人员素质的提高、患者认知度的不断提升以及媒体、公众不断努力营造良性的舆论环境才能最终实现。中国的医疗关系改善,依旧会有坎坷,但我们会不断地前进。

  医护从业者“等风来”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新型冠状病毒如同一场飓风,打破了习以为常的普通生活。在这冰冷残酷下,同样是普通人的医护人员身披防护服,为更多人在黑暗中摸索光的方向。报告显示:参与过新冠肺炎救治的医护从业者近期所面临的职业压力更大,但和往常相比,压力感知程度并不算陡增。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报告显示:患者的信任理解、家人的支持和同事的帮助是医护从业者能够缓解压力和理性面对问题的最大支持和动力。我们欣喜地发现超过七成的被访者表示能获得家人对自己工作的理解与支持,过半的被访者能从患者和同事处获得信任与帮助。生或死、是与非、进和退,这些普通人不愿面对的抉择,每时每刻都在医护从业者面前交织。正因如此,他们才需要更多信任和理解。

  缓解医护人员职业压力,更需要宏观的调控和支持。伴随着全民医保制度建立,老百姓看病需求与日俱增。而分级诊疗、医院智慧化服务、数字化管理等手段无疑将有助于缓解医护从业者的职业负担与压力。

  作为本次报告联合发起方,赛诺菲中国早在2011年便成立了跨国药企首个针对县域医疗的独立事业部,通过支持形式多样的项目对县域医生开展专业化技能和知识的培训,以满足中国患者的健康需求。截至目前,赛诺菲基层医疗事业部已覆盖全国1600多个县域,覆盖了7.6亿县域人口,培训医生超过50万人次。与此同时,依托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迅猛发展,赛诺菲中国尝试通过线上智慧社区数字化解决方案,结合智能化疾病管理,全面提升慢病患者规范化诊疗的认知和依从性。智慧社区引进机器人医生助理、人工智能等创新性数字化技术和手段,并将其应用在患者病程管理中,通过对完整病程全覆盖的演示,充分打开社区医院管理者的视野和“互联网+医疗”想象力。

  大健康时代正迎面而来,但不可否认的是:于行业而言,理想未来无疑是依托智慧诊疗和互联网远程问诊的进步,依托分级诊疗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让医院把有限的资源真正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将医院各个部分互联互通,真正形成一个有机的智慧体。而着力于改善医护从业者职业现状,便是从金字塔的根部建起,层层向上。

  (文中受访者邱秀和林苑均为化名)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