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鼓励有专长的传教士来华,为何郎世宁刚来中国时却处处碰壁?
文|周冉 郎世宁不是第一个把西洋画风传入清宫的画家,却称得上中西结合画法的最早实践者。画界对他的作品历来褒贬不一:褒奖者认为其吸取了中西方美术的精髓,既写实又富有东方特色,开一代新风,是清代宫廷绘画
文|周冉
郎世宁不是第一个把西洋画风传入清宫的画家,却称得上中西结合画法的最早实践者。画界对他的作品历来褒贬不一:褒奖者认为其吸取了中西方美术的精髓,既写实又富有东方特色,开一代新风,是清代宫廷绘画的代表;否定者则说,郎世宁画作形胜却无神,“工细到了极点,仅仅表示了画家们极度用心与恭敬,表现不出创造性的才华”。乾隆皇帝一方面赞叹他惊人的写真技艺(这在没有照相技术的清代尤为珍贵);另一方面憾其在意境上“逊于古格”。直到近代研究者把这位意大利籍清宫画家放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视角上赏评,画家郎世宁才重新回到应有高度,其商业价值也逐渐显现。
17世纪晚期,文艺复兴风格依然风靡意大利,在小城米兰的大批画苑和艺术工坊中,以焦点透视为主要技法的油画创作已经非常成熟。1688年出生的郎世宁是个孤儿,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他最初在米兰的卡洛·科纳拉的画苑学习,熟练掌握了绘画技艺。因为没什么学历,1707年,郎世宁作为等级最低的修士加入教会,被送往热那亚接受神学教育。此时他已称得上是一名优秀的画家,热那亚比托街五号的马丁内斯歌剧院仍保存有郎世宁早期的8幅油画作品,这些画以圣经故事为主题,透视技法纯熟,画风受巴洛克美术影响明显。
明末清初,西方天主教会开始派出传教士到中国传教,最早包括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等。康熙为洋教师们在宫廷提供专门的房间和一切必需品,外出巡视时也常常带上教士,同住一顶帐篷,同吃一桌饭菜,解衣推食,不嫌琐屑。1692年,康熙在国内颁布了对天主教的解禁令,鼓励更多的传教士来华。南怀仁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曾经上书罗马教廷,请求速遣传教士来华:“凡是擅长于天文、光学、力学等物质科学的耶稣会士,中国无不欢迎,康熙皇帝所给予的优厚待遇,是诸侯们也得不到的。”
受到前辈们的感染,郎世宁与众多的年轻传教士一样向往神秘的东方古国。具有天文、数学、音乐等技艺的传教士最易被中国皇帝接受,画家郎世宁很快被列入名单。按照教廷与葡萄牙国王签订的条约,凡是前往远东的传教士必须在葡萄牙登船启程。郎世宁到达葡萄牙后受邀为皇室成员画像,并为修道院绘制壁画,由于他绘画技艺出色竟无法脱身,一待就是两年,最后教廷发出特别令,才使他顺利前往东方。
1714年4月11日,郎世宁搭乘的“圣母希望”号从里斯本开赴中国,7月15日到达澳门,遵照耶稣会士的传教经验,郎世宁抵达后先学习当地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同时取中文名郎世宁。
广州巡抚杨琳见郎世宁是朝廷需要的有特殊专长的西洋人,立即上奏,康熙帝阅后朱批:“知道了,西洋人着速催来京。”1715年11月22日,郎世宁行完三跪九叩大礼,见到了传说中的中国皇帝。当时康熙身边已经网罗了一批各怀技艺的西洋传教士,他们负责教授皇帝数学、天文、地理、音乐等各种西方近代科学知识,还用金鸡纳霜等西药为皇帝看病。这些传教士主动学习汉文化和中国的生活习俗,以求被清王朝接纳。
罗马天主教会同时要求中国的教徒信仰天主教后,不得再参加祭祖祭孔的传统文化仪式,招致士大夫和康熙本人的反感,皇帝改变了对天主教传播的宽松态度。1717年康熙下决心禁止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他曾下旨两广总督:“见有新西洋人,若无学问只传教者,暂留广东,不必往别省去,许他去的时节,另有旨意,若西洋人内有技艺巧思或系外科大夫者,急速着督抚差家人送来。”传教士郎世宁恰巧在这样一个时机来到中国,注定处处碰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