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看待两传教士的遇难?(2)
的确,教会在千百年来一直不断发生殉道的事情,这些殉道者是伟大的。但殉道是传福音诸多难处中的一种,而非是必然的一种,就像使徒约翰在传福音的历程中并没有殉道,我们断不能说约翰这个人称不上伟大。而今天有些人将传福音与殉道挂上必然的关系,称“他们死了,我就安心了”,这是对于“传福音和殉道”一种怎样的理解?似乎我们只要决定要去某地传福音,就需要先弄出两个命案一样,没有这样的命案发生,教会就永远无法在这个地方建立?我们是不是犯了一个错误,将个别理解成普遍,将非真理的偶然理解成真理的必然?
有的人就举例说1900年中国爆发的义和团运动,称那时就有很多宣教士流出了鲜血,但你是否知道,当义和团运动爆发的时候,各国差会都纷纷紧急撤回宣教士,等着义和团运动过去之后再来宣教,而不是看见义和团在屠杀还往内地送宣教士。我们再看遇难的两名中国基督徒,他们被差派到的地区奎达是巴基斯坦最不安全的城市之一,我们是不是应该有点反思。有些人马上会反问,难道有危险我们就不去宣教了吗?这个问题可以用另外一个问题来回答,那就是:为什么今天没有人去朝鲜宣教呢?
韩国有媒体通过调查把差派这两名中国基督徒的差会指向了韩国一传教机构,但还不能完全确定,称该机构主要针对穆斯林国家宣教,其在中东地区以过激的方式传教曾在韩国教会引起过争议,不过他们后来回应称至今未出事所以韩国教会没能再说什么,更多信息我们仍需要进一步等待。
殉道者的血是教会的种子,这句话是二世纪的一位伟大教父德尔图良说的,今天成了很多中国基督徒的一个属灵标尺。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德尔图良说这句话只是在客观描述一件事实,而不是在鼓励人们去殉道。像那种认为“不死人不流血福音就不能扎根”的近乎极端的观点,就是有意在鼓励别人为殉道而殉道了,这跟德尔图良那句话的真正意思相去甚远。
当时德尔图良看到哪里有逼迫,哪里教会就兴旺的时候,他因此有感而发。这是一种事实描述,绝非在鼓励人们去殉道。当时的教会聚会都是非常隐秘的,甚至在坟茔里面聚会,就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殉道。
今天很多“回宣”组织拿这句话来使一些初信者进入危险之地宣教,但历史不只告诉我们“殉道者的血是教会的种子”,还告诉我们“殉道者的血还是教会的借鉴”,为了让我们寻找到一种更好地方式来进行福音的宣传。
传教士的生命也是非常宝贵的,需要给他们以加倍的保护,而不是我们用殉道者的心将他们送到危险之地,然后用巧妙地言语告诉他们能够为主殉道是一件美事。这种“主动的殉道”和“被动的殉道”根本就是两回事,一种是为殉道而殉道,一种是在生存无望的情况下被杀殉道。
公元二世纪也有一个名叫“坡旅甲”的圣徒,当他在逼迫临近时逃到一个乡村,后来由于被抓的弟兄忍受不了折磨而将他藏身之地供了出来,最后被抓,罗马人问他是否还要信耶稣,如果他当即表示不信,就把他放了,但坡旅甲坚定自己的信仰,毅然为主殉道。这个故事我们注意两点:第一,坡旅甲和教会的信徒看到逼迫的时候,他们躲避起来了,不是看见有逼迫还顶风而上;第二,在被抓之后,坡旅甲的信仰受到挑战,当他在信仰和死亡之间不得不作出选择的时候,他选择了信仰,选择了殉道,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选择殉道。而今天有的教会牧师对于殉道的理解是不是太过偏激甚至极端,我们是否该反思我们对于生命的观念是不是太薄弱了?
有人说耶稣当年是主动殉道的,这个是有讨论空间的。耶稣是神人二性的,从他的人性来讲,我们看不到他有主动殉道的一面,他曾祷告说:“我父啊,倘若可行,求叫这杯离开我。”但是在无可避免的情况下,他又说到:“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这就是说在殉道这件事上,耶稣是完全遵循天父旨意的。
传福音会是有很危险的事情发生,但不一定殉道就是最好的选择。对于殉道者,我们除了纪念他们的牺牲,肯定他们的奉献精神,也要从他们身上吸取为什么在这个地方传福音殉道的教训,从而避免以后到这个地方传福音的人遇难。殉道不是像某些极端的人说的那样,是福音生根的唯一办法,像“听见他们殉道,我就放心了;如果他们没有死,我还有些许担心”这样言论完全是一种原教旨主义的思想,我们更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