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卿福:无悔坚守40多年麻防路
入选中央电视台2014年度“感动中国”候选人,评为“全省麻风病防治先进个人”“感动赣州十大人物”,荣获全国麻风战线最高奖——“马海德奖”……这顶顶桂冠缘何落到一名基层医生头上,他背后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请看——
消瘦的脸颊,瘦小的身材,斑白的头发,裤脚上沾着泥巴,这是1月6日下午记者在于都县皮防所见到的肖卿福。他说,刚为患者做完清创,从乡里回来。
这位用医术救治麻风病人,用心温暖麻风病人的老医生,已经在麻防路上坚守了40多年。
首次进村吓得一夜未眠
上世纪70年代,人们“谈麻色变”。1972年,二十出头的肖卿福从赣南卫生学校毕业,被分配到于都县皮肤病防治所。得知他从事麻风病防治工作时,亲朋好友都投反对票,家人更是坚决不同意:好端端的一个小伙子干吗要去和麻风病人打交道,有什么意思?一头是家人及亲戚朋友的反对,另一头是组织上的安排。怎么办?第二天,百般纠结的他还是背起药箱,走进了麻风村。
“刚刚接手麻防工作时我心里也怕,麻风病人长期患病后有后遗症,身体一些部位会发生溃烂、流脓液,看起来很吓人。加之最初对这个病的认识还不完全,我心里还是有些顾虑的。第一次进村,我害怕得一夜未睡,连床都没敢碰,蹲在地上一直到天亮。”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肖卿福一点也不掩饰最初对这项工作的恐惧心理。
接治第一位麻风病人的场景,至今让肖卿福不能忘怀。一位刘姓老人是畸残患者,治愈后双手双足成爪形,严重的畸形导致他行动不便。肖卿福说,老人蹒跚前行,那个背影是如此凄苦悲凉。“那一刻,我的顾虑完全消除了,因为他们太需要我们的关心和帮助。”肖卿福当即暗下决心,第二次还要进村来,而这一进就是40多年。
为了不漏掉一个病人,单位采取分片包干、上门服务的办法。肖卿福负责的片点多、任务重,当时交通不便,只能骑自行车下乡。由于路途遥远,下乡走一趟往往要好几天,肖卿福每次就在村民家或卫生院住一宿,第二天继续工作。碰到雨天路滑,土路泥泞,他就扛着自行车,即使摔成了泥人,也要坚持探访完最后一个病人。
通过长期的坚持和努力,肖卿福赢得了病人的亲近和信任,却常遭遇旁人异样的眼神,朋友都渐渐地远离他,以致同龄人早谈婚论嫁他却还形单影只,直到38岁才找到人生伴侣。
治心病成患者最亲的人
“肖医生,肖医生……”肖卿福带着记者来到于都县黄麟乡安背麻风康复村,汽车还没停稳,这里的居民如同看到亲人一样,一下子便都围了过来。
目前这个村有53名康复人员居住。对于安背康复村的居民来说,肖卿福就是他们的亲人,甚至比亲人更亲。
“要治病,先得走进病人的心里。”肖卿福说,麻防路是一条艰辛的医务路,他每天面对的除了为患者身上的溃疡脓液清创,还要想办法治他们的心病。为深入了解全县各乡镇麻风病人的病情,大多数时间,肖卿福都是一个人独自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穿梭于村落和田垄间。通常,他从县城出发,沿一条线走街串户,一路随访病人,然后又从另一条线路迂回县城,有些时候下乡一次,进出就是十天半个月。
一般的下乡工作要谢绝在村民家里吃饭,但肖卿福的工作恰恰相反,和病人一起吃饭也是他工作的一种方式。刚开始,患者害怕、抵触,甚至不耐烦,肖卿福用理解、宽容与患者交心,最终得到了病人的信任。这也让他能够最真实地了解患者病情的变化。
病人钟某,1976年患麻风病,属多菌型传染性,双腿流脓流血,左脚溃烂得十分严重。当时钟某只有20多岁,想到这么年轻就得了麻风病,曾多次自杀。肖卿福一边细心地开导,鼓励他战胜疾病,一边专门为他制订治疗方案,与省医学院专家和有关医疗单位联系,医、护、清洁消毒多管齐下,最终使病人康复。钟某康复后激动地说:“是肖医生给了我战胜疾病的信心,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我的手机24小时不关机,是专门为患者开的,这成了我的习惯。”肖卿福说,经常都会有病人打电话给他,但电话里询问的大都不是关于病情的话题,而是生活中的是是非非、喜怒哀乐。因为这群病人的生活圈子太窄,能接纳他们的人不多,在病人眼里,肖卿福就是亲人,就是保护神,当他们生活中遇到难事或喜事,第一时间想到的人就是肖卿福。
到退休时已不愿说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