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课堂有点甜
义亭镇坐落在浙江省义乌市西部,素有“红糖之乡”的美誉。这里出产的红糖以质地松软、散似细沙、香甜可口而著称。2014年12月,义乌红糖制作技艺正式被列入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义亭小学的“糖缘”校本课程,就是依托当地特有的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旨在让学生在糖梗(即甘蔗)种植、红糖制作全过程中接受劳动教育,提高劳动技能,学习、传承红糖文化,并了解其中的科学知识。
学生动手种甘蔗,制红糖
义亭小学里曾有一块300平方米左右的“糖缘”社团种植基地。每年3月份,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自己种植红糖的原料——糖梗。种糖梗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先要挖出上一年冬天埋在土里的糖蔗,挑选芽体饱满、健康的蔗段作为蔗种,然后在地里挖一条7到8厘米深的沟,将蔗种芽苞朝上放入,盖上泥土,并用稻草或塑料薄膜盖上。之后,每周的社团活动时间,师生们会去基地松土、浇水、除草。学校还会请周边的农民伯伯进校园,手把手指导学生培育糖梗。
到了初冬季节,学生们系上围裙,进入基地收割糖梗。从泥地里拔糖梗,去掉叶子,削去糖梗的根须,再用长长的糖梗叶子将糖梗捆成小捆,看似简单的每一道工序,做起来却不容易,不小心就会被糖梗叶子划伤,但是学生们干起活来热火朝天,累并快乐着。
收割好的糖梗会被送到榨糖厂。大家用自来水将糖梗冲洗干净,将整根的糖梗送进榨汁机器,再将糖梗汁倒进熬汁的大锅,用大锅勺不停搅动,直到最后变成黏稠的糖浆,制作成金灿灿的红糖。这个过程是个技术活儿,没把握好火候就会影响糖的质量。红糖制好了再请专业的师傅制作红糖麻花、芝麻红糖花生等传统义乌小吃。最多的一年,师生们种植的糖梗生产出了近200公斤红糖,全校师生分享这些甜蜜的劳动果实。他们还把新鲜出炉的红糖送给怀着宝宝和刚生完孩子不久的女老师,这是产妇们的滋补佳品。
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参与劳动,感受到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培养了热爱劳动的习惯,懂得了尊重劳动人民和劳动成果。
了解红糖文化,传承非遗技艺
红糖,是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与历史的一种食品。义乌红糖有据可考的历史有700余年,元代大医学家朱丹溪(义乌人)在他的医学著作《格致余论》中就有使用红糖治病的记载。清朝顺治年间,义乌引进并推广使用了木糖车榨糖的技术。
你了解红糖的发展历史吗?传统的红糖榨汁、提纯技术是怎样的?为什么很多地方过年时要吃“年糖”?“鸡毛换糖”的故事背后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这些学生好奇的问题,丰富和拓展了“糖缘”课程的文化与历史空间。
学校还组织学生参观红糖文化艺术馆,艺术馆分为古代制糖技艺场景雕塑区、制糖工具展示区、红糖历史和制作工艺介绍区等6个功能区块。艺术馆里还设立了红糖文化艺术品展示区,用百子灯、剪纸、油画、国画等艺术方式表现红糖文化。“糖缘”课程,让学生了解到义乌红糖发展的历史和制作工艺,加深了乡土情怀,提高了传承民间技艺的使命感。
把多学科的学习“粘”在一起
“糖缘”是一门校本课程,它像糖一样,把多学科的知识与学习体验“粘”在一起。
语文教师把学生带到种植基地,让学生观察糖梗的生长,写观察日记;让学生参观糖厂,学生身临其境,动手体验,写起作文来得心应手。数学教师让学生丈量糖梗尺寸,认识红糖营养成分表上的数字,学生由此懂得了百分数的意义和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美术教师让学生画糖梗的形态。而红糖里蕴含的科学知识就更多了——糖梗种植要注意什么?如何防御病虫害?红糖的营养价值和白糖有什么不同?红糖有什么医用价值?红糖熬制过程中为什么要加入小苏打,小苏打起什么作用?怎么对榨汁后的甘蔗渣进行综合利用?学生在“糖缘”课程学习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科学知识。
(作者系浙江省义乌市义亭小学校长)
《中国教育报》2018年12月05日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