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继东谈成长经历:尽自己的一切去帮助人
新华网北京5月17日电5月19日是第三个“世界肝炎日”,为帮助广大网友进一步了解中国肝病的现状和发展态势、防控形势,提起公众对肝病的认知、重视,从而更好地进行科学防治,新华网邀请到肝病领域权威专家、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友谊医院肝病研究中心主任贾继东教授为您解读肝病防治等方面的问题。
[主持人]您从事肝病的研究有多少年了?
[贾继东]我从读博士算起,从1990年开始,已经20年了。
[主持人]可能有的网友对贾老师不是特别熟悉,贾老师本身人生经历就是一个传奇。您跟我们的网友分享一下,尤其是想分享您在人生起起落落,包括几次抉择中自己的一个感受。
[贾继东]今天主要谈肝炎,不是谈我自己。我个人成长经历和我们国家整个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经历完全是吻合的,这个不是客气话。我是1962年出生,1964年得小儿麻痹,右下肢比较严重的留下后遗症,就是跛行。1978年恢复高考的第二年考取了大专,它使我进入了医学殿堂的第一步。
[主持人]您是不是因为自身的问题立志从医?
[贾继东]我不敢这么说,但是根据当时的体检标准,医学院校对下肢残疾没有大的限制,相对其他学科来说是这样,但是当时也没有很好的像残疾人保护条例等,那个年代也没有,只是说从一般体检规定是可以的。所以我从那儿有一个很好的起点,当然这里有个人的努力,也有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至于大后来我又读了硕士学位,读了博士学位,到国外做博士后研究,然后回来。
这个过程简单的来说,这和个人的努力分不开,但是这个机遇,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都是分不开的。当然,这中间有无数人帮助我,我受到了比别人更多的歧视和不公平待遇,但同时我也得到了比别人更多的关爱和帮助,这是两方面的,就看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索性我得到了帮助和关爱使我成长起来的,我感谢我的母校把我录取,然后读硕士、博士、博士后,这和我们的导师都是分不开的。我宁可把这些作为大的社会背景下,中国社会发展或者说社会前进的一个标志,而不仅仅是个人奋斗成功这样一个历史。
由于这个原因,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现在从专业的角度,我能帮助的就是这些肝病的患者,每次看门诊都是限号的,没有限号不能保证质量,但是经常有些挂不上号、郊区很远的,我在保证质量的下加号,这也是我唯一能做到的。
[主持人]我听到一个故事,有一位病人可能离北京比较近,但不是在北京,为了挂您的号,他很早很早就打车来北京,可能花了一百多块钱,就为了挂到您的号。当您听说这事之后,贾大夫就说你不用打车了,打车又贵,你只要上午来,我肯定把这个号给你加上。对方非常非常感激您。有一次给您带来了家里树上的香椿,香椿我们都知道很好吃、很贵,但是您的学科,由于他是肝病患者,可能有的人就觉得是不是心里有点那样,您当时是怎么想的?
[贾继东]首先这个病人是真诚的,但是我们不要收病人的东西和红包,我可以说没收到病人的红包,收到病人东西吗?收过,这个就是其中之一。这个人从家里摘下两把香椿,这个病人说我没有什么可以感谢你,我觉得这是城里吃不到的新鲜东西,我从家里给你带来。作为医生的价值,真正为病人着想,病人也会给你反馈,这使我很感动的。这个病人由于种种原因,他看了几年不再来了,是经济原因还是好转了,我作为一个医生,说实话我也无能为力,但是我很感激一个中年的女性病人,她是河北的,离北京不远不近,很麻烦。
这个事也使我体会到,当然个人能力有限,我可以尽自己的一切去帮助一个人,帮助几个人,但是所有乙肝患者要走出困境,要看我们社会的发展,靠我们经济的发展,靠我们国家政策的改善,特别是医保政策的完善和改善。现在国家医保目录已经包括进去了,可能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程度的覆盖,这是最重要的。国家政策的出台,它惠及的更多,尽一个人所能只能是杯水车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