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 > 百科 > 内容

“中国麻风第一村”内 天使之手传递大爱(2)

2019-03-16 20:38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蒙多

  但到了麻风村后,谭又吉发现,他所面对的麻风休养员是一群手足残疾、双目失明的特殊病人,除了给全身多处溃烂的患者擦洗、拔倒生的睫毛、帮尿毒症患者做透析以及诊断一些小毛病外,更要随时关注休养员们的心理变化,相对来说他们的心理更为脆弱敏感,得及时对情绪低落的患者进行疏导。

  对于麻风村的医生而言,日常诊断工具只需听诊器和血压器,更多的是像家人一样做着细致繁琐的照料工作。

  眼看着同窗们都相继成为外科医生,聚会时讨论着一个个病例,而自己却插不上嘴,谭又吉说,工作的头一两年,他时常被这种失落和怀疑笼罩。

  2004年,有一家医院向谭又吉伸出橄榄枝。终于有了当外科医生的机会,但谭又吉又犹豫了。“工作两年,和老人早已相处成了家人。我回老家或者出差超过一周,他们就会开始惦记,就怕我走了。我要是真走了,谁来照顾他们?能照顾好吗?”

  不光是谭又吉,麻风村的不少医护人员都曾有过离开麻风村的机会。

  曾有多个单位来挖王景权,甚至上海的一家医院愿意将他和妻子一起调走。获得南丁格尔奖后,麻风村的护士长潘美儿也收到了来自大医院和母校的聘书。

  但最终他们都选择了坚守下来。面对记者的“为什么?”,这些已经坚守10年的医护人员都沉吟了:“不能让他们失望”、“看着他们难受,自己心里也跟着难受”……

  王景权的回答或许最能代表所有医护人员的心声:“张大妈整天躺在床上,连出来晒晒太阳、呼吸下新鲜空气都是种奢望。当我把她抱出来时,她笑了。她的笑,真是这世上最动人的语言。”

  病人的依赖和天使之歌

  在麻风村的几天里,记者也时常被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依赖信任所感动。

  今年54岁的鲍阿姨在1996年时发病,并在2001年被确诊为麻风病,在麻风村短期住院治疗。她的恢复情况不错,除了脚底有些麻外,和常人无异。

  因为挂念家人,治愈后她曾回家生活过,但没过几个月,她又重新回到了麻风村。

  “家里儿子儿媳都对我不错,可没有这里的医生这么贴心的照顾,也没有那么多病友可以谈笑。”鲍阿姨说,只听说外面医院有收红包现象,可在麻风村,医生给病人送东西反倒成了惯例。“我肺不太好,医生就给我送老鸭煲、肚肺汤。他们还会给老人买补品、买药、买小笼包馄饨等。”

  上个月31日,80岁的胡大伯过生日时专门请医护人员一起吃饭。“我在这快60年了,差点死过好几回,都是你们把我救过来的。”胡大伯说话的语气里尽是对医护人员的依赖,他告诉记者,前年刚得尿毒症时,他觉得了无生趣干脆拒绝治疗。是医生护士的反复劝说,还送他去杭州治疗才挺过这一关。而如今,又是每天都有医生准时来帮忙透析,“这待遇比人家有子孙的还好。”

  麻风村的“音乐王子”、61岁的麻风病人徐小童,特意为医护人员写下《天使之歌》:“是您用真情的烛光,点燃我们的人生,是您用爱的双手,荡起我们生活的双桨。啊,天使……”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