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大连10月16日新媒体专电 题:他们把患者当亲人,坚守“麻风病村”60余年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赵泳
在距离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150公里的一个偏僻半岛上,有一座特殊的医院——大连市皮肤病医院麻风病住院部,当地的老百姓称之为“麻风村”。在这里,几代医护人员在几乎与外界隔绝的环境下,长年守护着这些麻风病患者。不仅治疗病患,还照顾病人的生活,甚至给他们养老送终。医护人员换了一批又一批,转眼间,时光飞逝67年。
子承父业 奉献一生
2015年,郭晨雁从大连皮肤病医院麻风病住院部主任的岗位上退下来后,继续留在医生的岗位上工作。之所以选择留下,是因为他对这里有着深深的感情。从小随当医生的父亲来到住院部,郭晨雁几乎再也没有离开过这里。
“那时候病号多,活动没有空间。”在郭晨雁的记忆中,当时住院部内外一片荒凉,“那时候风沙特别大,也没有树。现在这些树都是后栽的。”
由于麻风病人需要隔离,住院部在选址时特意选择了远离人群的王崴子村。这里就像一个孤岛,没有人家,没有商店,没有娱乐设施。由于条件艰苦,上世纪70年代末,住院部的医护人员流失严重。
郭晨雁说,当他下乡回来时,住院部里条件好点的医护人员都走了。1979年,辽宁省卫生厅给住院部批了一些编制。就是那时,郭晨雁子承父业,成了住院部的一名医生。当年,像他这样的子承父业的年轻人,住院部里还有30多人。
那时,省内一些市、县还有一些居家的麻风病患者。从1984年起,郭晨雁担负起了到省内走访麻风病患者的任务。
“上世纪80年代,到省内各地不太方便。有时我早晨坐火车去了,结果患者没在家,就得在那儿等着。有时候晚上没有车了,就得找店住一宿。”郭晨雁说,“那时候车也慢。我曾经从丹东到桓仁,需要七八个小时才到。”
从那时起,郭晨雁在住院部一干就是36年。1996年,由于工作表现优异,他获得了麻风病防治工作者的最高荣誉奖“马海德奖”,成为了住院部六位获奖者之一。
由于麻风病患者都是长年的老病号,在年复一年的治疗中,郭晨雁同他们相处得如亲人一般。2015年,郭晨雁退居二线后回到位于大连市内的家,轻松下来之后他反而不适应了。
“说心里话真不适应,在住院部觉得挺好,习惯了。”郭晨雁说。
接过重担 继续奉献
郭晨雁退居二线后,关颖从市内来到住院部担任了住院部主任的职务。第一次来到住院部,关颖的心就凉了。
“刚来的时候,我觉着都要郁闷了,就是像得抑郁症那种感觉。”关颖说,“这地方人特别少,你也看不着人。我们回到城市看到那么多人和车,感觉都不敢过马路了。”
住院部的医护人员每周一从市内来到住院部工作,周五再回到市内,一干就是5天。平时日子还好过,最难的时候就是节假日。
“春节值班,我当时特别有感触,确实想家里那边的高楼大厦了。在这里时间长了,就觉得你与世隔绝了,感觉特别压抑。”关颖说。
由于地处海边,住院部所在的王崴子村冬天特别冷,海风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
住院部有轮转医护人员8名,大部分是女同志。对于这些女医护人员来说,吹到脸上如刀割一样的海风让寒冷的冬季显得漫长。而到了夏季,这些女医生女护士又会遇到另一个大问题。“夏天的时候,又闷又热又潮。虫子遍地,都叫不上来名的虫子,特别恐怖。”关颖说。
关颖的儿子今年上大学二年级,由于要值班,她已经两周没有回家了。今年暑假,关颖只见到儿子两面。
“说真的,挺难的。有时开玩笑就说,在家里原先是一把手,现在在家里是三把手了,确实亏欠家庭太多。”关颖说,“我爱人每天下班回来以后,他得自己做饭,吃完饭以后就一个人在家,确实挺孤独的。”
耐住寂寞 服务患者
张琪医生是一名80后,天性爱美的她告诉记者,“化妆肯定是没有机会了,在住院部一切和美有关的事跟我们都没有太大的关系。首先是没有那么多观众去欣赏,另外就是工作不允许。”
由于麻风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为麻风病患者换药是一项艰苦又有风险的工作。夏季,医护人员穿着专门的隔离服为患者换药。一次换药下来,里层的隔离服早已被汗水浸透。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色香味俱全是一道美味菜肴具备的特征,而作为食材或者说种子的黑皮花生却俨然已经具备了...
成人烫发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但有部分妈妈竟然给小孩也跟一下潮流——烫发。现在大家都追...
发病没那么“突然”,脑溢血有6大征兆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脑溢血这种心脑血管疾病,它发病...
什么样的苹果醋减肥才好。减肥常喝苹果醋危害不可忽视尽管苹果醋有很多好处,但它确实对...
通讯:在这里,霍金的乐观幽默依旧留在人们心中--- 霍金享年76岁,伯吉斯的父亲2011...
上次发布了《在家留24小时尿最全方法》之后,有肾友问道,他每次留尿都放防腐剂,有没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