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 > 百科 > 内容

“麻风村”走出的幸存者 病渐远去“危害”难消

2019-03-15 21:16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阿狸

“麻风村”走出的幸存者 病渐远去“危害”难消

  换药间隙,医生拿镜子让赵士美观察手术效果。

“麻风村”走出的幸存者 病渐远去“危害”难消

60亩大小的麻风病住院部是不少常住者的全部世界。

  1月24日,市区最低气温-10℃。80岁的麻风治愈者张世奎从温暖的病房中走出来,坐在市皮肤病防治院麻风病住院部综合楼连廊处的长椅上。记者试图与其攀谈,老人轻轻摇了摇手指缺失的左手,一边喃喃地说“听不见”,一边指指自己的耳朵。随后,他转过头望向远处。在目光尽头一棵落光了叶子的树上,一只紫色风车在冷风中飞快地旋转着。

  这一天距离2018年世界防治麻风病日还有4天,看望病人的家属、前来采访的媒体记者比往常多了不少。人们匆匆走过连廊,没有人留意到这只风车,和一直紧盯着它、活在无声世界中的张世奎。

  在市皮肤病防治院麻风病住院部,像张世奎这样常年住院的病人有40多位,平均年龄76岁,最长的已经在这里生活了54年。上世纪80年代前有效治疗方法的缺乏,使他们留下了永远抹不去的残疾。目前,新发病人越来越少,且无需常年住院即可治愈。但截至2015年,全国仍有麻风治愈存活者约20万人,其中半数有不同程度的畸残,劳动能力完全丧失者近4万人。作为“最后”的麻风病人,这些风烛残年的老人,仍活在社会的视野之外。

  “麻风村”走出的幸存者

  24日9:30,71岁的赵士美安静地坐在病床上等待换药。几天前,她刚做完面瘫阔筋膜悬吊矫正手术。市皮肤病防治院住院部主任于德宝小心翼翼地为其打开面部的纱布,为了让她了解手术效果,特意把一面镜子举到其面前。镜子里,赵士美看到,自己严重下垂的右嘴角明显上提了不少。

  整个过程,躺在旁边另一张病床上的老伴陈起连都目不转睛地盯着。纱布打开的瞬间,他笑了,“挺好,挺好。”

  现在76岁的陈起连,已经在这里住院47年。他和病友老伴的结合,也是在这里完成的。

  1961年的一天,仲宫镇西罗园村19岁的小伙陈起连发现,自己腿上长了一块斑,并不时有麻木感。很快,医院确诊为麻风病,他被送到西营镇一座山上的“麻风村”进行治疗。

  把患者集中到远离人烟的“麻风村”进行隔离治疗,是全世界对麻风病人的通常做法。这种古老的“怪病”,会导致人嘴脸歪斜变形、失明、腿脚残疾、指掌全无等严重残疾,一度被看成是“魔鬼的助手”。1873年,国际医学界找到了麻风病的病原体——麻风杆菌,结束了关于麻风病因的各种荒谬说法,确定了它是一种传染病。不过,此后很长一个时期,麻风病仍是一种无药可救的传染病,国际麻风大会强烈建议采用隔离方式进行防疫。直到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发明了联合化疗方法,麻风病才遇到真正克星。

  虽然当时没有真正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在“麻风村”待了两年,陈起连全身没有表现出任何不适和后遗症,于是,他回到村里,在生产队当上了保管员,负责保管粮食、现金、农具等。没想到六七年后,麻风病复发,1971年,他住进了这里,此后再也没有离开过。

  60亩大小的世界

  一般来说,如果使用联合化疗,多菌型麻风治疗两年、少菌型麻风治疗6个月即可治愈。但麻风病造成的各种残疾却是不可逆的。和住院部所有病人一样,陈起连的麻风病早已被治好,但双手没有手指、双腿残疾的痛苦,永远留在了身上。

  除了右小腿和双手手指缺失,老伴赵士美面瘫严重,嘴角下垂,进食、说话困难。赵士美是西蒋峪村人,1964年,只有18岁的她来到住院部接受治疗。后来,她与陈起连相互照顾,日久生情。1984年,陈起连特意给赵士美买了件衣服做礼物,捅破了两人心中的那层窗户纸。

  作为情侣相互照顾走过25年后,2009年,在市皮肤病防治院操办下,两人正式举办了婚礼。为办好婚礼,麻风病住院部全体医护人员凑钱并亲自充当大厨,置办了10桌酒席。市皮肤病防治院多位领导带两人办手续、主持婚礼、证婚。

  回想起当时的情形,于德宝说,之所以为两人操办婚礼,除了成全二人的感情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想让两人和所有病人明白,麻风治愈者也一样享有正常生活的权利。希望通过为他们举办婚礼,鼓励更多的麻风病人走出心理阴影,积极向上地争取、迎接正常的生活。

  如今,当年身着婚纱与老伴合影的照片,仍挂在赵士美病床旁正对枕头的墙壁上。即使躺在床上,赵士美也可以随时看到。

  与婚纱照挂在一起的,还有多张孩子的照片。这是陈起连姐弟们的后代。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