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 > 百科 > 内容

明溪:大学生夫妻返乡编织田园梦

2019-03-15 05:57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蒙多

明溪:大学生夫妻返乡编织田园梦

王育涛和王露夫妇在打理蔬菜大棚。

●三明日报明溪记者站 江月兰 文/图

1月29日,在明溪县瀚仙镇农技员的指导下,王育涛和王露夫妇在蔬菜大棚里为蔬菜做防寒防冻措施。

33岁的王育涛是明溪县瀚仙镇大焦村人,妻子王露来自云南昆明,比他小了一岁。2011年他俩从大理大学生物科技专业毕业后,在云南打工了一年。2012年,他们走上农业创业路,在昆明种植人工菌。几年下来,收入并不理想。2015年,王育涛回乡过年,他发现明溪的蔬菜价格是昆明的2倍,萌生了回乡发展农业种植的念头。

王露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妹子,向来勤劳吃苦。在母亲的支持下,2016年4月毅然和王育涛来到明溪,开始了“你耕田我浇水”的创业新征程。

流转土地 搭建大棚

王育涛的绿色田园梦,遭到了父母的极力反对。父亲王成福怎么也没想到,儿子12载寒窗苦读,好不容易实现了“鲤鱼跳龙门”,如今却回家乡种菜。从小性格倔强的王育涛对父母说:“家乡的土地富含锌硒,非常适合种植蔬菜。实际行动就是最好的解释,我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王成福拧不过儿子的牛脾气,只好默许。

2016年12月,王育涛在村里流转30亩土地,其中21亩用于发展大棚蔬菜种植。

21亩大棚需投资近50万元。为了节省资金,王育涛一人扛起了搭建大棚的重任,买材料、建大棚、安装滴灌系统……每天起早摸黑,累得直不起腰,硬是省下了5万多元。

建好2个大棚后,夫妻俩商议选择蔬菜品种。

“青菜生长周期短,大棚能克服雨水多和低温等自然因素,最容易见收益。”两人达成了共识。

买铁犁,翻地,撒菜籽……为了保证蔬菜的品质,他们选用草木灰、鸡粪当肥料。为了做好田间管理,夫妻俩四处咨询农业专家,并上网了解相关知识。

王育涛一边搭建大棚一边种植。后来,大棚多了,夫妻俩忙不过来,就请了村里60多岁的聋哑人王七金和50多岁的妇女钟福兰两位贫困户到基地帮忙。

起早贪黑 圆梦田园

寒冬,走进王育涛的蔬菜基地,大棚内生机勃勃,雪豆架上挂满了豆夹,葱、蒜、白菜、青菜长势格外喜人。

“近期种了芹菜、萝卜、大蒜、香菜、花菜等15个品种,夏天我们还种了西瓜和甜瓜。”王育涛介绍。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们全身心都放在蔬菜种植上,与同龄人相比少了许多娱乐。不过,我们累并快乐着。”王露说,自己对现在“男耕女织”的生活很满足,看着大棚里的蔬菜一点点长大,内心充满了获得感。

第一批蔬菜要上市了,王育涛买了辆小面包车运菜,他在市场租了个摊位零售,每月租金150元。

夏天,夫妻二人每天早上五点多起床,摘菜,选菜。早上八点多,王育涛载着蔬菜,到集市上摆摊卖菜。王露回家匆匆吃过早餐后,就返回基地继续劳作。蔬菜一售完,王育涛便立即收拾摊位,回基地劳动。

“最艰难的是炎热的三伏天和霜冻天气在大棚里劳动。夏天,大棚里最高温度达40多度,我们常常在里面一呆就是好几个小时,每天都汗流浃背,尽管不断地喝水,也还常常中暑。”王露边忙碌边说。明溪的严冬,时常有霜冻,遇上零下气温,夫妻二人仍然天不亮就打着照灯到地里摘菜,双手冻得又红又肿。

白天,夫妻二人在田里辛勤耕作;晚上,他们在灯下一边挑捡蔬菜,一边看电视节目。

创业之路的艰辛,夫妻俩心神领会,从不在对方面前说一声苦、道一声累,有的只是互相的关心与鼓励。

回想起自己第一次上街卖菜的经历时,王育涛感到很羞涩。

“我们两个大学生上街卖菜,在明溪算是首例,我们当时最害怕的不是遇见同学,而是怕碰到老师,觉得很没面子,后来渐渐发现老师并不会嘲笑我们,反倒很支持鼓励我们。”王育涛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21亩大棚蔬菜除去种植成本,王育涛纯收入10多万元。

“一年下来,我在育涛基地里干活挣得1万多元,王七金挣得2万元工资。”贫困户钟福兰开心地告诉记者。

迎难而上 多种经营

天有不测风云。今年1月初,突如其来的持续低温,让王育涛始料未及。因忙碌,他未及时关注天气预报。8日下午,王育涛给蔬菜施农家肥。当天夜里,出现严重的霜冻。第二天一早,当他走进大棚,顿时傻眼了。茄子、辣椒全都“垂头丧气”,青菜冻伤了一半。这场霜冻,让王育涛损失了将近5万元。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