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 > 百科 > 内容

总记不住人是“脸盲症”作怪?(组图)

2019-03-13 11:20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蒙多

总记不住人是“脸盲症”作怪?(组图)

 

总记不住人是“脸盲症”作怪?(组图)

 

奥比昂

总记不住人是“脸盲症”作怪?(组图)

 

奥邦纳

总记不住人是“脸盲症”作怪?(组图)

 


6月10日,英超劲旅西汉姆联队官方宣布签下了效力于桑普多利亚的西班牙球员奥比昂,西汉姆联队主席大卫·高德代表俱乐部在推特发文欢迎新球员,不料却闹出笑话,他将尤文图斯队球员奥邦纳的照片当成了奥比昂错发出去。
这两名球员名字类似且肤色相同,但老牌足球俱乐部主席不认识自己新签的队员,立即遭到大批球迷嘲讽,虽然高德紧急删除了这一推特,但却无力阻止“脸盲症”成为这一新闻的关键词。
看得见的五官记不住的脸
在大街上正走着,见对面的人和自己打招呼,急忙热情回应,扭过头却一脸纳闷:这人是谁啊?怎么想不起他叫什么?很多人都有过这种尴尬时刻,记不住、不敢认原来认识的人乃至错认人。
“刚进公司的时候总分不清楚几个老总,有时还叫错。最近公司又来了几个新人,胖瘦差不多,还都戴着眼镜,我又分不清楚谁是谁了。”张浩被自己的“迷糊”困扰着。
“我总是记不住人,在大街上碰到疑似熟人,常会装作没看到,以避免认错人的尴尬。实在无法避开,我就保持微笑盯着对方,心里在盘算着他是不是某某?等到擦肩而过时才终于松口气:哦,我不认识他。”李先生很为自己“识人不清”苦恼,上网一查更是吓一跳,原来像他这样的人已经被打上了“脸盲症”标签, 主要表现是记不清别人的脸或对别人的脸型、面孔失去辨别能力,导致即便是碰到熟人也会出现人名与人对不上号的尴尬。
“脸盲症”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知道,熟悉一个人,除脸部外,有时也靠非脸部线索,如走路习惯、语音语调、行为风格、高矮胖瘦等特征,这使我们单凭背影或者声音在黑暗中就能认出一个人来。看到熟人没认出,看到生人又怀疑是不是以前见过面,人名与人经常对不上号等诸多表现,与“脸盲症”或许有联系,但绝非必要条件,更不应简单地依据这些现象来确定“脸盲症”。
学术上很少使用“脸盲症”这一名称,专业研究方面称为面部识别能力缺乏症,这也只是疾病表现形式的一种表达。真正意义上的“脸盲症”或面部识别能力缺乏症,是指因为大脑认知生理异常、对人的面孔识别产生严重障碍,尤其是指那些仅表现为面部识别障碍而原因难以归纳的罕见病例。
国外研究案例说明,能否从一堆照片中找到、挑出自己或自己熟悉的人,对确认有无“脸盲症”很重要。美国人塞西莉亚·伯尔曼是位教授,但也是典型的“脸盲症”患者,她得很费劲才能从一堆照片中找出家人来。因为“脸盲”,她常在街道或办公室走廊与朋友擦肩而过。伯尔曼说:“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势利,连个招呼都不想和他们打,这令我十分伤心。”
最近有报道说,过去被认为极为罕见的“脸盲症”实际上在全球范围内较为普遍,世界上大约有1亿人有“脸盲症”,中国占了3000万人。日本的研究人员认为,每50个人中就有1人表现有先天性“脸盲症”的某些特征。若果真如此,值得探索。
分不清外国人长相很正常
西汉姆联队主席张冠李戴引来笑话,其实也有些冤。奥比昂和奥邦纳体形相近,长相相似,猛一看还真差不多。
我们看外国电影时常有这样的感觉:演员都长得差不多啊,分不清谁是谁。分不清外国人的长相是正常现象,这被称为“异族效应”,符合进化的需要—我们平日接触得最多的是同种族人,准确地分辨出同族人的面孔有利于社交和生存,因此人脑自动调试以适应需要。这种现象也称 “知觉窄化”。
大脑中很多个部位都参与了对面部影像的信息处理,大脑颞叶有一个叫做梭状回面孔区的部位对识别人脸非常重要,颞叶上沟也能够对被观察者的表情变化和视觉角度作出反应。日本自然科学研究机构生理学研究所的科研成员近日发现,人在识别容貌时,右脑颞叶中有几立方毫米狭小范围的神经细胞十分活跃。同时,大脑后部的枕叶面部区可能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负责分辨看到的物体是不是人脸。
识别不同种族人面孔所表现的能力差异,在人的婴儿时期就显现出来。研究人员发现,对6个月大的婴儿来说,无论图片里出现的是人脸还是猴脸,他们都能很好识别。而成人只对人脸有很好的识别能力,不能识别猴子面孔。婴儿大约在6-9个月,就逐渐丧失分辨猴脸的能力。有研究曾以美国白人、中国人和非洲人的面孔作为对象,测试中国婴儿识别面孔的能力。结果发现:婴儿在3个月大时,对美国白人、中国人以及非洲人的面孔都能很好识别;6个月大时不能识别非洲人面孔;9个月大时只能识别中国人面孔。
脑损伤等病可能引发“脸盲症”
有一些“脸盲症”是其它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或者后遗症,值得警惕:
李老师一年前煤气中毒后有些糊涂,原来非常熟悉的同事来看他,问他:“你还认识我吗?”李老师答道:“认识呀,我怎么会不认识你呢!”好像很明白。家人问:“你认识他,那他是谁呀?”李老师说:“邻居老赵呗!”无论同事、家人怎样纠正,李老师很固执:“就是邻居老赵,不可能是别人!”
临床上,这种错认、认不清人的情况很多,主要原因是由于记忆、智能、意识清晰度下降等导致,多见脑部受损、神经系统疾病,如中风、脑外伤、中毒等后遗症病人或痴呆病人。
某些功能性精神疾病也会出现酷似“脸盲症”的表现。有些精神症状导致病人难以有清晰、有效的辨别能力,常常出现错觉、幻觉,空间感知障碍会使他们觉得对面的人脸部变形;似曾相识症状会使他们认为某人就是自己认识的人;而有知觉、思维妄想等症状的患者,会想把与己无关的人引入自己的圈子,总觉得他们与自己有关。小陈是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他有时会尾随别人,莫名其妙地与生人搭话,因为他总认为这些人都是熟人。小于过去很孝顺,患有精神病后行为异常之一就是殴打母亲,他总觉得母亲的脸变得狰狞,认为那不是他的母亲了。
别总给自己贴标签
“脸盲症”这个词在网上很热,甚至有一款游戏就叫《脸盲症》,所有人的脸部都是白色的,到底发生什么事情,只有玩游戏过关才能知道答案。很多网友诉说自己有“脸盲症”的证据,就是认不清明星:
在6月12日,浙江卫视《奔跑吧兄弟》最新一期播出后,不少网友说自己分不清霍思燕、江一燕;范冰冰和李晨好上后,也有人发出疑问:“是范冰冰和李晨的前女友张馨予长得太像了,还是我得了‘脸盲症’?”
面部识别障碍是脑、行为科学以及认知生理研究的前沿,具有挑战性,且典型“脸盲”障碍的确定并非完全由记忆、智能、疾病后遗症、心理因素来解释,它是大脑容貌影像的信息处理障碍导致的。辨别不清人甚至认错人,除了多见于临床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后遗症外,还有更多其它因素。比如,现在很多明星都是锥子脸、大眼睛、高鼻梁,撞脸很正常;有的人天生喜欢和人打交道,不太熟悉的人隔了好几年依然能一下子认出来,有的人则不擅长;也有一种说法,阅读能力强的人脸部识别能力弱,因为阅读能力会占用脑部识别面部的区域。这种发生在大脑中的“拆迁”和“重建”,是面部识别能力减弱的重要原因。偶尔认错人、不敢认人、不认人,绝非因此表明你有“脸盲症”问题,更不意味着患有面部识别障碍。所以,若不影响生活、工作,就把“不认人”等看做一种正常现象,不要自贴标签,让“脸盲症”扰了心绪。
如果你担心有“脸盲症”的可能,可以先评估一下自己,比如把熟人的照片放在其他人照片当中,你如果能轻松选出来,肯定就不会是“脸盲症”,但你一定要思索为何会受此困扰。现在,大家很关注健康,网络上纷杂的各种测验,作为娱乐当然无所谓,但不要让其左右你的判断。如果感觉有问题,最好到医院寻求专业帮助。
延伸阅读
“记住人”有窍门
1. 注视一个人的眼睛。眼睛不仅是一个人心灵的窗口,还是面部记忆的窗口。无论什么情况,眼睛是一个人不太会随时间变化而改变的特征。留意这一特征,你很少会因头发长短与颜色、着装甚至是体形身高等变化而“不认人”。
2. 信息深加工。一般记得最牢的是将名字与人的面部特征连接。联想一个人的名字给你的提示,再将该提示“对号入座”地契合到这个人的外貌上,事半功倍。当然,信息加工依赖兴趣、有意注意与不断记忆或强化。
3. 记住名字、称谓很重要。对于较熟悉的人,我们容易记住他们的面部及其他特征。但对初次见面的人,记住名字或称谓,更方便以后“对号入座”。
4. 提高外貌记忆技能。主要是积极训练如何将姓名与面部特征加以关联。比如,认真记住新认识人的名字,努力将名字与体貌特征联系在一起。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