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直被认为是可疑致癌物的甲醛去年被国际ai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第一类致癌物质。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证明甲醛引起人类的鼻咽癌、鼻腔癌和鼻窦癌,并有证据证明甲醛可引发白血病。美国健康和公共事业部及公共卫生局发布的致癌物质的报告中,将甲醛列入一类致癌物质。如果家中有宝宝,则更应重视甲醛所带来的危害。
上图:甲醛危害
看起来特别吓人但是理性分析:
第一,绝对的零甲醛环境,在真实的人类生活里,很难找到。
第二,甲醛的致病风险,要看浓度和剂量。低于一定浓度,对健康的损害可以忽略不计,而高于一定浓度,则会根据个人体质、抵抗力以及不同剂量的甲醛浓度,产生不一样的健康损害。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环境里,处处洋溢着甲醛。
上图:日常生活环境中的甲醛排放
既然我们无法逃避,那就让我仔细了解甲醛吧。
毒理学有句俗话,叫做脱离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
这个剂量,要综合两方面看,一要看浓度和绝对摄入量,第二要看个人体质尤其是体重。高浓度,但绝对摄入量少,摄入者的体重又足够,体质足够好,那么可能没啥问题。
低浓度,但长期绝对摄入量大,摄入者的体重轻,体质不好,可能问题就很大。
所以,对于甲醛,我们依然要看摄入剂量和体质体重。
甲醛致病最低浓度,0.07微克/立方?
上图:甲醛致病最低浓度
但是,这是多污染的环境才能达到的事情呢?甲醛浓度超过0.06毫克/立方米,就能被人闻到。是怎样的家长和污染环境,才会让新生儿呆在这个环境里长期生活呢,况且新生儿的体重还会不断增长,体质还会不断增强?
到底多高的甲醛浓度,才安全的底线呢?
给人体带来健康影响,浓度最低的数据,出自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杨玉花等,发表在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5年的论文。论文中表示,甲醛对眼睛的刺激,最低浓度约为0.01毫克/立方,而在室内甲醛浓度约为0.07毫克/立方,即70微克/立方,会引起三岁儿童,发生轻微的呼吸道炎症。
而我国的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中,对甲醛的室内安全浓度,定为不高于0.08毫克/立方。这个标准正好接近0.07毫克的呼吸道最低影响值。
上图: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所以,室内甲醛浓度只要低至国家标准的限值,可以认为是比较安全的。
甲醛治理的三大误区
误区一:实木=0甲醛
解决甲醛污染,最理想的方法,可能就是使用绝对环保的材料,从源头上杜绝污染。甲醛可以和尿素相结合,制成廉价的胶合剂脲醛树脂。用这种胶合剂,把木屑、纸屑、刨花以及各种下脚料粘接起来,做成各种人造板材,市面上90%的人造板材都是使用这种胶,其甲醛污染可想而知。
误区二:活性炭n小时就可以去除甲醛
活性炭在自然条件下吸附甲醛,是一个低效的、缓慢的过程。原因是活性炭比表面积虽然大,但是由于活性炭是堆积使用,内部空气流通性很差,所以实际起作用的只是在最外面的一层活性炭而已,真正的去除效果可想而知。
同样,在没有强制对流的情况下,室内空气的流通性一般不会太好,所以对于较远处的空气,活性炭更是无能为力了。
误区三:甲醛清除剂一劳永逸
市场上甲醛清除剂种类繁多,去除原理不同,效果也不尽相同。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清除剂”不能清除甲醛的,它的实质,只是降低甲醛的毒性或者将其转化成其他低毒的物质。
环保建材、通风并不能真正清除甲醛
虽然不少家庭目前在装潢之中已逐渐意识到选用环保建材,并增加了装潢后通风时间来以此减轻甲醛的浓度。但事实上,甲醛本身潜伏期长达3-153-15年,且在温度较低3-15难以挥发。
去除甲醛最有效的方法是保持通风对流,通风对流,通风对流(重要的事情依然要说三遍!三遍!三遍),但开窗通风受到地域、气候、季节、噪音等众多条件的限制,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家庭。因为甲醛是不间断的,连续释放的污染源。如果不能24小时连续开窗通风,而是“间歇式”的通风的话,甲醛清除的效果可能是不理想的。而且开窗通风时,如果你的房间不能实现良好的空气循环的时候,即使连续24h连续通风,可能对于甲醛的去除也是非常缓慢的。
综上所述,对于大众来说甲醛是一个逃避不了的东西,那么如何通过合理有效的处理方式,把甲醛浓度大大降低,维持在安全的水准呢?
有没有可以不用开窗,又可以一年四季,365天,24小时连续通风的好方法来去除甲醛呢?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色香味俱全是一道美味菜肴具备的特征,而作为食材或者说种子的黑皮花生却俨然已经具备了...
成人烫发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但有部分妈妈竟然给小孩也跟一下潮流——烫发。现在大家都追...
发病没那么“突然”,脑溢血有6大征兆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脑溢血这种心脑血管疾病,它发病...
什么样的苹果醋减肥才好。减肥常喝苹果醋危害不可忽视尽管苹果醋有很多好处,但它确实对...
通讯:在这里,霍金的乐观幽默依旧留在人们心中--- 霍金享年76岁,伯吉斯的父亲2011...
上次发布了《在家留24小时尿最全方法》之后,有肾友问道,他每次留尿都放防腐剂,有没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