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 > 百科 > 内容

川崎病,发烧事小心脏事大

2019-03-09 12:22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蒙多

引言: 张小姐的儿子刚满20个月,突然发烧到39℃,服用美林降温后,4至6个小时又开始高烧,张小姐以为儿子是感冒引起的高烧,便自行在家服用感冒药和抗生素,可谁知几天过去了,病情没有好转,似乎还越来越严重到发烧第五天时,张小姐发现,儿子的眼睛红红的,布满红血丝,口腔里面也是红彤彤的。张小姐急忙带儿子去医院进一步检查,诊断结果是一个奇怪的病名——川崎病

初识川崎病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医师首选报道,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疾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临床多表现:发热、皮疹、颈部非脓性淋巴结肿大、眼球结膜充血、口腔黏膜弥漫充血、杨梅舌、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等。 川崎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孩子,最多见的是1至5岁的孩子,男孩发病率较女孩为高,复发率约1-3%,四季皆有发病,我国以春夏之交稍多发。川崎病的发病原因至今未明。本病呈一定的流行及地域性,临床表现有发热、皮疹等,推测与感染有关。一般认为可能是多种病原,包括EB病毒、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或链球菌、丙酸杆菌感染。以往也曾提出支原体、立克次体、尘螨为本病病原,亦未得到证实。也有人考虑环境污染或化学物品过敏可能是致病原因。

孩子心脏第一杀手 川崎病对孩子的危害并不在于发烧、出皮疹以及淋巴结肿大等外在症状,而其真正的危险在于对心脏等脏器的危害。部分川崎病患儿可并发心、脑、肝、肺、肾等多脏器损害,其中,心血管损害最为突出,大多发生于发病后2—3周,可持续数月到数年。 川崎病并发心血管损害的类型包括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等。动脉瘤可单发或多发,大多可于1—2年内消退,但局部管壁的纤维化可促使内膜增生,导致冠状动脉不能有效扩张,严重者可形成血栓、管腔狭窄闭塞乃至心肌梗死,还可导致严重的心脏缺血症状或发展成缺血性心脏病,是川崎病致死的主要原因。 有资料显示,川崎病患儿如治疗不及时,25—35%的患儿心脏会受到影响,一旦疑为川崎病时,应尽早做超声心动图检查。目前,很多国外的报道提示,青壮年期的冠心病发生者都与儿时的类似川崎病的患病历史有关,且川崎病已取代风湿热成为我国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因此,川崎病的首次治疗一定要彻底,不要以为孩子退烧了就没事了,尤其要注意心脏、肝脏的保护,密切关注孩子的心脏变化以及血小板等生化指标。不过,由于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的普及,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的比例已经由20—25%降低到5%左右。

治愈过后切勿大意 妈妈们可以欣慰的是,川崎病并不是疑难杂症,绝大多数可治愈,对它的治疗也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治疗药物: 1. 阿司匹林 早期需要的剂量会比较大,主要是针对炎症,后期继续使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主要是防止血小板聚集、防止冠状动脉的血栓。 2. 大剂量的丙种球蛋白 90%的人对丙种球蛋白都是敏感的,所以,大剂量的丙种球蛋白使用后,一般在48小时之内,持续的高热就可以退下了,血检指标所呈现的炎症也显示得到控制,也可以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 患儿通常在3—4天后就可以出院,但冠状动脉的病变有可能滞后,所以在治愈后的2—3个月内,要继续服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并定期进行心脏彩超的复查,必要时还要做心电图,3个月后,可停用阿司匹林,但在半年至数年内,仍需要做心脏彩超的随访,国外甚至推荐川崎病发生后终身随访。

快问快答川崎病

Q:川崎病是否会传染?是否需要隔离?

A:川崎病是一种免疫性疾病,不会传染,不需要隔离。

Q:孩子发烧,为什么医生无法在第一时间诊断出川崎病?

A:川崎病目前尚没有明确的诊断指标,只能根据临床症状来判断。高热用抗生素治疗后无效,是比较典型的川崎病。所以,孩子刚发烧还没有出现其它川崎病的临床症状或还未使用抗生素前,仅凭血检结果,医生很难诊断川崎病。

Q:得过川崎病的孩子,是否会对其今后的健康产生影响?

A:川崎病绝大多数可以治愈,未留冠状动脉后遗症者一般不会对今后的健康产生影响,但对未确定或尚未发现冠状动脉后遗症者,应定期复诊,于发病后1—2年内每隔3—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以后每年一次。

Q:孩子得了川崎病,父母会觉得难以治愈而心情沮丧,请问父母应该如何进行正确的心理调适?

A:川崎病多数可以治愈,家长可以不必过度担心,但是有些患者的冠状动脉后遗症未及时发现,发病后需经常复诊,父母应提高警惕。宝宝发病期间,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要给患儿多喝水,最好是果汁,要注意休息,尤其是已发现有冠状动脉损害的患儿更须卧床休息,恢复期要避免体力活动。口腔、齿龈和咽喉肿痛难以进食的,应予静脉输液或给予流质饮食。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