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 > 百科 > 内容

突然“失明”或是癔症惹祸

2019-03-07 03:43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阿狸

  “我正准备和爸爸妈妈出去旅游,心仪的大学也定下来了,谢谢您的关心与帮助。”这是小李对电话回访的荆门市口腔医院心理医生说的话。据了解,今年高考前两个月,小李双眼突然“失明”,眼看就要高考了,在这个节骨眼上小李的爸爸妈妈可真急坏了。眼科、神经科等科室都跑了不知多少次,最后竟然在心理科找到了“失明”的元凶——癔症性失明。近日,记者采访了当时的主治医生——荆门市口腔医院心理科主任、高级心理治疗师张俊峰。

突然“失明”原是癔症惹祸

当时已经快到上午下班的时间了,一位中年男人急匆匆地走进荆门市口腔医院心理科门诊,后面跟着一位女士搀扶着一个女孩,他们脸上都显得十分焦急,进门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家孩子眼睛怎么突然看不见了!”

张俊峰先让家长平静下来,然后询问孩子的情况。原来,几天前的一个晚上,小李刚吃完饭突然告诉家人,自己的眼睛看不见了,连面前的人影都看不清,走路都需要人搀扶。小李的父母被这突如其来的事一下子惊呆了,反应过来的一家人直奔医院眼科。医生仔细检查孩子的眼睛发现,小李双眼视物不见,没有光感,但是奇怪的是并没有发现眼睛有什么器质性的问题。以防万一,医生要求孩子做了急诊头颅CT检查,却同样显示没有问题。

经过仔细询问张俊峰发现,其中一个半天短暂恢复过,小李的“失明”会随着她情绪和心理的变化而变化,这让他感觉到,小李得的是心理医学上所说的“癔症性失明”。“简单来说,就是患者在受到强烈的刺激后会出现眼睛看不清甚至看不见的情况。”张俊峰说,小李可能是随着高考的临近,压力变大所导致的。

有人可能会怀疑,压力大还会得这种病?长年从事精神心理临床研究的张俊峰表示,还真会!到底什么是癔症性失明呢?癔症性失明是一种以视觉障碍为临床特征的癔症。患者主诉视力不佳、视力下降、眼睛发胀,但经检查又不能发现器质性损害。

学龄儿童及青少年患病率高

张俊峰介绍,癔症性失明只是癔症具体躯体表现中的一种。癔症又称歇斯底里症,是神经官能症中的一种类型,由个体明显情绪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等所诱发的精神心理障碍。癔症的临床症状最复杂多样、变化多端,几乎所有人体内的疾病症状都可表现出来,其症状表现可具有做作、夸大或富有情感色彩等特点。

“癔症起病很急,主要表现为感觉、意识或运动方面的障碍,症状无器质性基础,包括分离型和转换型两种形式。分离型癔症呈情感暴发,患者烦躁、哭闹、冲动、砸物、揪发、撕衣或地上打滚抽搐。转换型癔症以痉挛发作、瘫痪、失明、失聪、失语等为主。”张俊峰表示,就像小李并不是真正的眼病,而是精神心理方面的障碍。虽然他们真的出现了症状,可是检查仍会显示他们一切正常。癔症患者不是说谎,因为他们真的感觉如此,也不是精神病患者,因为他们思维清晰、逻辑正常。

张俊峰认为,如今在学龄儿童、青少年中,癔症患者有所增加,在各科临床上也并不罕见,这与患者接受不良刺激的机会增多有关。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各种心理疾病日趋增多,并向低龄化发展,表现形式也各种各样,就孩子而言,许多表现为自我暴盲(突然失明、视力下降或其他眼疾等)。

预防是关键 治疗需及时

很多人都以为,小孩没烦心事,怎么会有心理病?这是个误区。张俊峰表示,性格敏感脆弱的孩子一旦受到挫折的打击,缺乏应有的承受能力,往往是癔症发病的基础。而大部分的患儿是在负性的精神因素作用下突发急病的,例如被人打骂、被老师或是家长批评、父母的不断争吵或者离异、迁居等因素。委屈、紧张、生气等情绪,突然的不幸事件、不良的心理暗示等都会导致癔症的发作,躯体的疾病、外伤、疲劳、睡眠不足等情况也是病因。

癔症的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但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患癔症性失明的小李通过近一周的心理认知治疗、暗示治疗,“失明”症状完全消失。张俊峰提醒,如今各种心理疾病日趋增多,并向低龄化发展,表现形式也各种各样。对于由癔症转换而来的各类症状表现,应及时给予专业的心理支持并进行心理疏导,才能从“心”彻底解决问题。(记者 张华 通讯员 刘舒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