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 > 百科 > 内容

记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成立60周年

2019-06-22 06:30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


甲子回首 医者仁心  
记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成立60周年  
 

 

■本报记者 张思玮

 

5月的南京,暑气微现。对于大多数当地百姓而言,这只是一个忙碌而普通的月份。

 

然而,对于生活和工作在蒋王庙街12号的众多医务工作者来说,5月有一个日子让他们铭刻于心。60年前的5月15日,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以下简称皮研所)诞生了。

 

60载风雨兼程

 

“佑皮护肤,臻美至善。”初见皮研所的门诊病历封面,8个朴实无华的白色行楷字一下跳入记者的眼帘。

 

皮研所所长王宝玺说:“治病祛疾,维护求医者的身心健康,努力做到臻美至善,是我们的职责,也是医者的良心。”

 

正是这样一份责任、良知与笃定,让皮研所人筚路蓝缕、披荆斩棘,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60年前,在北京鼓楼西大街甘水桥23号,皮研所应运而生。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从事皮肤病、性病、麻风病研究与治疗的国家级公益性专业机构,皮研所始终如一地履行着国之大任。

 

据王宝玺介绍,多年来,皮研所不仅参与制定了全国性病、麻风病防治规划,卫生行业标准,工作规范和实施方案,还建立了遍布全国的疫情监测网络,并通过多种教学模式,为全国各地(含港、澳、台地区)培训逾万名皮肤病、性病、麻风病等医技人员。

 

记者了解到,从1978~2013年,该院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全国科学大会奖3项、全国医药卫生大会奖5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4项、部省市级奖90余项。其间,发表论文4000余篇,主编的150余部学术专著成为皮肤病研究领域的工具书。

 

如今,研究所已迁至南京东郊紫金山北麓的曹谷山上,此地附近因建有蒋王之庙而闻名。不过,对于现在的南京人来说,“蒋王庙”的记忆正渐渐远去,“皮研所”的身影日渐清晰。

 

抗击麻风60年,医者的努力

 

麻风病被认为是人类最古老的疾病,曾肆虐全球,在我国已流行2000多年,成为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

 

“从1956年到2001年,皮研所几代麻防工作者带领全国同道开展麻风病防治工作。20世纪末,麻风病在中国基本被消灭,皮研所也因此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际甘地奖获得者、麻风病控制中心副主任张国成感慨道,尽管其间的过程十分艰辛苦涩,但一想到有成千上万人因此重获新生,“再多的付出也是值得的”。

 

统计显示,60多年来,全国累计登记报告麻风病患者约51万例,麻风病年发现率从1958年的5.56/10万下降至2013年的0.069/10万,比1966年下降了98.4%。2013年年底,我国新发麻风患者只有924例。

 

不过,在张国成看来,麻风病防治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的资料,2012年全球新发现麻风病例数中国排第15位,在西太区排第2位,我国目前仍是全球18个麻风病高负担国家之一。”张国成表示,未来皮研所将在巩固和发展防治成果的基础上,针对难点和关键环节,组织技术攻关,力争获得进一步突破。

 

性病防治60年,医者的坚持

 

医学界曾将麻风、梅毒和结核病并列为三大慢性传染病。它们困扰着世界,也困扰着中国。60年来,皮研所铭记初衷、不辱使命,不仅在抗击麻风病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在性病防治领域同样建树非凡。

 

1964年,皮研所首任所长胡传揆在北京国际科学讨论会上宣读了《我国对梅毒的控制和消灭》论文报告,引起国际瞩目。这标志着自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仅用15年的时间便实现了对性病的基本控制和消灭。皮研所也因此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喜人的成绩并未使科研工作者停下求索的步伐。此后,一代代皮研所人前赴后继,在中国性病防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87年,性病控制中心开始负责组建性病疫情监测体系,包括建立全国淋球菌耐药监测网络,长期收集全国梅毒、淋病等性病的疫情报告资料以及每年完成来自代表性地区1000多株淋球菌临床分离株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监测,从而为制定全国性病控制规划和定期修订我国性病诊疗标准与指南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