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 > 百科 > 内容

红明牢记使命 奋力扛起海垦实现“两个率先”担当

2019-06-14 04:09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默克

  海南农垦报海口11月19日讯 (记者 倪德馨)做改革的“排头兵”!创建于1952年的红明,一次又一次因改革站在聚光灯下。上世纪90年代末,作为海南农垦产业大调整的先行者之一,红明从产胶大户转型种植荔枝,并发展成为垦区最大的荔枝基地。站在建设海南自由贸易区(港)和新一轮海南农垦改革的新起点上,红明扛起了海垦实现“两个率先”的担当。红明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流淌着振奋人心的改革血脉。

  一颗荔枝能改变什么?

  在红明农场公司果农陈会华看来,荔枝改变了他的生活。从上世纪90年代末的白手起家,到现在住着小楼房、开着小轿车,他在荔枝园里洒下的每滴汗水,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回报。

  在红明红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录理心中,荔枝能让更多社员走上致富路。从起初收购社员的鲜果再卖出,到今年收购鲜果,再进行深加工,产出荔枝干、荔枝糖、荔枝酒等等一系列产品,荔枝产业在富农道路上依然大有可为。

  而在海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思涛的高位谋划中,红明农场公司的荔枝产业走在了垦区企业前列,是该公司打造成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两个率先”建设示范区的重要基础。

  一个主导产业  扛起“两个率先”担当

  “两个率先”,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新时期农垦改革发展的新要求,也是在新一轮改革中,海南农垦对红明的明确要求和殷切期望。

  杨思涛书记在2017年11月调研红明农场公司时就提出,要将红明打造成为“两个率先”建设示范区,为全国垦区提供鲜活样板先进经验。这赋予了红明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为何是红明?因为红明已具备了实现“两个率先”的现实条件和发展基础,且发展后劲明显。

  红明荔枝产业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末。当时红明农场响应海南农垦提出橡胶向中西部转移的产业大调整部署,更新橡胶,种植了2.1万亩荔枝。此后的近20年时间里,红明的荔枝产业发展足迹描绘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上升曲线。 

  荔枝种植版图不断扩大,且总产量和总产值在不断刷新自己创下的记录。目前红明已拥有近3万亩的全省最大连片荔枝生产基地,2018年总产量高达6600万斤,总产值高达2.2亿元。在一次次闯市场的历程中,红明领悟出品牌建设对于产品产销的重要性,于2009年注册并通过了“红明红”商标,使红明荔枝“名正言顺”进入了市场。

  荔枝红在枝头,甜在职工群众的心头。从最初的果农与农场分红,到果农自费承包经营,果农生产栽培管理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近年来职工果农户均年收入6万元以上,先后盖起“荔枝楼”3500多幢,购买小汽车600多辆,过上了小康生活。

  经过转企改制后的红明,按照建立现代企业的要求,着手制定了一系列企业管理制度,保障企业运行顺畅。同时准确定位,依托区位优势发展现代农业。2017年,红明农场公司在转企改制第一年就迎来了“开门红”,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294.86万元,营业利润388.92万元,同比增长236%,净利润845.04万元,同比增长543%。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面对实现“两个率先”的新目标新使命,红明人在全面梳理、重新审视原有发展思路的基础上,首先对农场公司发展规划进行“系统升级”, 制订了《农场公司发展5年战略规划》和《海垦荔枝产业发展规划》。同时对“两个率先”进行“定向对标”,多次组织专项小组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并积极对接省市相关部门,查阅文件资料,出台了《推进“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工作实施意见》。

  蓝图在前,使命在肩,干字当头。近一年来,红明农场公司上下围绕“两个率先”目标,着力抓好规划落地和标志性重点任务落实。

  一个物联网  点燃现代农业引擎

  科技馆搬进了荔枝园?走进红明农场公司的荔海共享农庄,除了生机勃勃的荔枝林、波光粼粼的荔香湖、造型别致的别墅,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一整套的物联网系统设备。

  站在园内环顾四周,摄像头、视频数据采集、天线等设施“各司其职”:摄像头可以采集荔枝生长情况;风力发电机为摄像头和传感器提供动力支持;天线可以为数据传送提供信号支持……就连泥土中都暗藏“玄机”——土壤湿度传感器埋在荔枝树下,即可探知土壤的成分变化、各项指标数据等情况。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