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 > 百科 > 内容

麻婆豆腐 七大绝妙 麻字当先

2019-06-01 05:07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蒙多

麻婆豆腐 七大绝妙 麻字当先



麻婆豆腐 七大绝妙 麻字当先


制图司婉靖

麻婆豆腐 七大绝妙 麻字当先



麻婆豆腐 七大绝妙 麻字当先



麻婆豆腐 七大绝妙 麻字当先



麻婆豆腐 七大绝妙 麻字当先




         

[第四品]
  上周,我们给大家介绍了川菜12品之中的回锅肉、宫保鸡丁和鱼香肉丝。这周,让我们继续品味川菜12品的经典韵味。
  扬州,自古以来是文人墨客云集之地,一道文思豆腐堪称天下之雅。而在2000多公里之外的成都,出身自苍蝇馆子的麻婆豆腐,却以最平凡朴素的食材、最家常简单的做法,与奢华贵气的佛跳墙同列世界上最有名的两道中国菜之一。
  咸丰末年(1861年),成都万福桥码头边热闹非凡,为达官贵人送粮油的挑夫,每天都要从这里经过。傍晚时分,这些劳碌了一天的人已经饥肠辘辘,在码头上坐船回家前,用有篓子里剩下的油和市场上买来的最便宜的食材——豆腐,请桥边的陈记饭铺代为加工。
  饭铺的陈婆用豆瓣来烧制豆腐,又嫩又香又烫,深受挑夫们的喜爱。以至于很多食客也闻名而来,要求陈记烧这个豆腐。在当时的成都,流传开了一首竹枝词:“麻婆陈氏尚传名,豆腐烘来味最精;万福桥边帘影动,合沽春酒醉先生。”
  “麻、辣、酥、香、烫、嫩、涃”,这是正宗的麻婆豆腐的七大绝妙之处。麻婆豆腐,麻字当先,“三麻合一”——除了麻婆脸上的“麻子”,还有勾芡时加入花椒面,装盘时撒花椒面。选四川本地产的花椒面,或是茂汶花椒,或是汉源花椒。
第五品
樟茶鸭子
北京烤鸭 改良而来
  北京,一道烤鸭名扬天下,然而很少人知道,川菜中的樟茶鸭子也与北京烤鸭有着莫大的关系。晚清的成都华阳,一位出生官宦世家的秀才黄敬临,通过家中的关系捐了个官,到朝廷光禄寺任职。黄家世代好美食,黄敬临的母亲陈氏光是一道咸菜就能做出300多种,这与他后来成为一代川菜大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适逢慈禧太后60大寿,天下官员文人前来朝贺,黄敬临则准备做一道美食呈给老佛爷。当时的宫廷菜主要以淮扬菜和鲁菜为主,黄在京华吃遍了美食之后,决定将北京烤鸭与四川的板鸭结合,改良成一道新菜——漳茶鸭。
  他选用成都的南路鸭,重至6、7斤,特别肥腴,经整治腌好入味后,晾干3个时辰,随即入沸水锅烫至紧皮,放熏炉内,以福建漳州的茶叶等料熏烤,再经蒸、炸等工序制成。做出来的鸭子色泽红褐,皮酥肉嫩,还带有茶叶特殊的香气,经切块装盘后,仍保持着鸭形。老佛爷吃后龙心大悦,此后逢招待外国使节,必点这道川菜漳茶鸭。后来,这道菜传入蜀中,民间以樟木屑及茶叶熏烤而成,流传至今“漳茶鸭”变成“樟茶鸭”。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招待外宾也常点这道菜。有一次,周总理招待美国喜剧泰斗卓别林吃这道鸭子,卓别林吃完后想“兜着走”,带回国,让他的朋友也吃一吃这个“世界上最美味的鸭子”。
第六品
开水白菜
清爽鲜香 天下美味
  据成都美食家、著名诗人石光华考证,“开水白菜”绝不是如今餐厅里以鸡汤煮娃娃菜那么简单的菜式,其制作时间之长,用料、方法之考究,如今已不可能在市面上见到、吃到。
  一道“鸡汤”,以鸡鸭棒子骨、干贝、火腿和菌类山珍提鲜,然后经过“三扫一吊”:“一扫”用鸡血扫汤,“二扫”为猪肉臊子扫汤,“三扫”用鸡脯肉扫汤。历经三次扫汤,但三次用料都不留在汤中,而是用白绸将其裹住,只将精华留在汤中。扫汤之后,汤色变得清亮微黄,就像开水一样没有一丝油。随后是吊汤,短则12小时,长则24小时。
  汤成之后,制作“白菜”。选北方的黄芽白或者高山白菜,轻轻掰开菜叶,最后只剩拳头大的菜心。在菜心上用银针扎上上万个细孔,之后再将菜心掰成5片瓣的花状。再以保持在70°的汤汁反复浇淋白菜叶瓣,直到菜叶完全软熟,这个工作还需要两人配合,半小时内完成。
  此时看去,五片摊开的叶子衬出一大朵睡莲般的白菜,菜茎菜叶一如新生,没有点半烧煮煨烫的痕迹。你以为就是一棵生的白菜,而一盆清汤,与平常的开水也没什么不同。但白菜入口,看上去的生脆立即变成了和口齿熨帖的软嫩,清爽鲜香,是吃遍天下美味也没有的。
第七品
蚂蚁上树
没有蚂蚁 但有传说
  蚂蚁上树,这道经典的家常川菜,如今已鲜在餐桌见到,但说起这道菜,老成都人不禁要留哈喇子,外地人则会充满好奇:难道这道菜中有真的蚂蚁?
  当然,这道菜就如麻婆豆腐中没有麻婆,夫妻肺片中没有肺片一样,它也没有蚂蚁。但是它有一个关于家庭、关于亲情的古老传说。据说,蚂蚁上树与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笔下的人物窦娥有关。大家都知道“窦娥冤”,却不知窦娥却是个善烹饪的巧妇。窦娥的丈夫在婚后不久便患疾而亡,婆婆因此病倒在床。家庭的重担落在窦娥身上,为了给婆婆弄点肉吃,窦娥不得不硬着头皮去肉摊赊账。有一次,肉贩因为窦娥几次都没付钱了,只给了她一小块肉。窦娥回家后,看到碗柜顶上剩下的一小把粉丝,灵机一动,将肉切成末,加葱、姜下锅爆炒,放入酱油、粉丝翻炒,最后加青蒜丝、胡椒粉起锅。
  躺在床上的婆婆在动筷子之前,发现粉丝上有许多黑点子,她眯着老花眼问:“这上面怎么有这么多蚂蚁?”当她知道其中原委,并动筷子尝了一口后,不由得连连夸赞,还说,这道菜干脆就叫“蚂蚁上树”吧。
第八品
水煮肉片
致命诱惑 麻辣烫香
  若说川菜中最让人吃得酣畅淋漓的一道菜,莫过于水煮肉片了。一盆端上来,铺满了辣椒面、浸满了红油汤的肉片,无疑是一种“致命诱惑”——夹一片,麻辣烫香的滋味伴着额头流下的汗水,让人不得不大呼过瘾。川菜中以“水煮”做的菜,如今已经自成一系,而究其之源,还得追溯自贡盐府菜及川菜自内帮菜的故事。
  川菜文化第一人向东,曾专门就“水煮肉片”中的经典代表“水煮牛肉”做过考究。他认为,水煮牛肉大约起源于千多年前北宋庆历年间,四川自贡地区荣县、富顺采卤制盐的盐工生活。自贡从东汉就已有规模的产盐,其数万头牛每日劳作,场景十分壮观。而每年从采场上换下的体弱老牛也多达万头,若遇上瘟疫那更是成批的牛被淘汰。
  盐工们通常烧一大锅清水,以盐、干辣椒、花椒熬味,把牛肉牛杂煮熟,或手撕或切片佐酒助饭。牛肉有效补充体能,大辣大麻的味道则可生热御寒,盐工们就称为“水煮牛肉”。这道菜后来为市井中的饭馆采用,在烹调上作了很大改进,但因菜肴中的肉片不是用油炒制,而是在汤汁中烫熟,故仍沿用“水煮肉片”这一叫法。
第九品
夫妻肺片
辣个“红圈”舒爽过瘾
  川菜,饱含了许多普通百姓的生活故事和平凡感情,也造就了一个又一个关于美食的传奇故事。
  据向东在其关于川菜文化的书中讲到,夫妻肺片是始于上世纪20年代成都的一街头小吃,起初多集中于皇城坝附近。短凳一条摆于桥头路边,一头放一土瓦盆,一头坐着售卖小贩,盆边则插满了筷子。这种小吃手掌般大,薄而透明,说为“肺片”,其实是呈胶质状的牛头皮,实为牛身上的“杂碎废料”。吃到口里辣麻鲜香、风味浓厚,头皮软糯脆爽,很有嚼头,尤其是吃后那“辣乎儿辣乎儿又辣乎儿,嘴上辣个红圈圈儿”的感受很是舒爽过瘾。
  这道街头美食兴起后的十多年后,一对夫妻也沿皇城坝附近街道叫卖“肺片”,以此为生。男的端着一大瓷盆,女的则招呼买主。如此,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暴晒,夫行妻随、妻唱夫合差不多整10年。这就是后来被世人称为“夫妻肺片”的主人公郭朝华、张田正夫妇。
第十品
家常豆瓣鱼
川鱼辣吃 典型菜品
  川人好鱼,世人皆知。川菜以麻辣味特色,自然川人烹鱼多用辣味。辣鱼热吃,最常见的是豆瓣鱼。但是这道菜并不只是净辣,还有在回味之中微带酸甜,才是正品。
  买回一条鲜鱼,草鱼或者鲤鱼均可,一斤半重左右最好。剖洗干净后,在鱼身两侧各剞几刀,用料酒,精盐、姜葱码味。20分钟后,锅中旺油,锅下旺火,油一定不能少,少则烂鱼。待油熟7成,鱼入油中,炸至表皮浅黄,即可捞出。将剁细的郫县豆瓣在油中炒香,再加姜米、蒜米、葱花和鲜汤、酱油、白糖、醋。将鱼放入汤中,中火烧鱼至熟透,最后装盘淋入芡汁。
  豆瓣鱼是川鱼辣吃的典型菜品,它平凡常见到几乎家家人、家家馆子都能做,甚至也没有什么关于其源起的故事。但这种家家可见的美味,正是其深得川人好滋味的精髓。
第十一品
清蒸江团
岷江江团 才是上品
  川菜百味,麻辣酸甜咸无一不有,咸鲜、清淡、浓香、奇味,都在川菜中洋洋大观,仅以麻辣视川菜,只见林中一叶而已。川江中最负盛名的江团、雅鱼、清波,在川菜中最地道的吃法,都不是麻辣,而是清蒸或者鲜烧,清蒸江团,就是川菜鱼品中不逊于天下鱼肴的名菜。
  江团又名肥沱,善食者均知惟有乐山一段岷江中的江团,才是上品。一尾两三斤重的江团,膘肥肉厚,正好清蒸。摘腮去内脏,洗净之后一定要在宽烫的滚水中“飞水”。古人说,“水居者腥”,江团常年生于深水中土腥味重,所以要入宽水中烫到鱼皮伸展。皮色灰白时捞起,入清水中漂冷,再用小刀轻轻刮去鱼体上的涎液、鱼脊上的黑膜以及鱼腹上的白膜。然后加料酒、姜葱、胡椒粉码味,将葱段放在鱼下,冬菇丝、冬菜丝、姜丝放在鱼上,以网子猪油一张将鱼包裹起来,放进盘中入笼蒸。蒸鱼要火足气旺,时间要蒸足40分钟。
第十二品
  雪豆蹄花
“老妈蹄花”蜀人最爱
  川菜的原汤类汤品,善用配料得风味,出特色,一种原料,由于配料不同,滋味口感和效用也就自有变化。以猪蹄为例,雪豆炖猪蹄算是猪蹄炖品中的祖宗。在人民公园一带,以“老妈蹄花”为名的馆子不计其数,已然成了一道风景。而成都人往往最爱在深夜来一碗:滋补的香味扑鼻,肥美的蹄花软烂,无论是消夏还是寒冬,总让人心头一暖。
  猪蹄洗净后,在火上炙烤一番,刮去外层已经烤糊的表皮,再用刀剖成两半,进滚水焯,去尽血水。因为猪蹄腥味重,最好用料酒码味,下锅前再清洗干净。雪豆洗净后,用清水泡胀,猪蹄雪豆尽入砂锅中,加清水在旺火上烧开,加入姜块,改为中火,炖一段时间,再改为小火,直到猪蹄雪豆软糯。吃这道汤菜,也少不了蘸水,平常馆子爱用香辣酱做味碟。
  华西都市报记者 童星燕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