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 > 百科 > 内容

上海护士照顾麻风病患22年 下乡医生数月回家一次

2019-03-27 00:32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默克

  ■ 孙玉凤从19岁开始坚守护理岗位

  ■ 2011年因长期贡献获得“南丁格尔奖”

  获得护士最高荣誉“南丁格尔奖”的孙玉凤在护理麻风病患者的岗位上坚守了20多年,而常常下乡为麻风病患者送医送药的医生张仁宝只能几个月回家一次,甚至错过了女儿的出生。一代代医护工作者默默付出,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消除麻风病,让大家知道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

   

上海护士照顾麻风病患22年 下乡医生数月回家一次

孙玉凤(右一)和同事们为患者庆祝生日,分发生日蛋糕。

  麻风病,作为一种慢性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流行甚广。虽然麻风病不会直接致死,但患者身体多发溃疡易致残疾,而且初期具有传染性需要隔离,所以使许多病患受到歧视。在上海,有一群白衣天使默默地照料麻风病患者,帮助他们渡过身体和心理上的难关,他们就是上海市皮肤病医院的医护人员。 

  13年未招新护士 

  1987年,19岁的孙玉凤从护校毕业,进入诊疗和防治麻风病的专科医院上海市遵义医院工作,即上海市皮肤病医院的前身。

  上世纪50年代初,我国开始大规模组织麻风病的防治工作,“闻麻风色变”是老百姓的普遍态度,不理解甚至歧视让患者和医务工作者都背负着承重的压力。 

  在孙玉凤报到之前,遵义医院已经13年没有新护士了,原因是这份工作没人肯干。孙玉凤虽然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当面对着严重残疾的患者时,还是有些惊讶,“不少患者残疾得很厉害,那时候麻风还是有传染性的,我当时觉得有点怕。”孙玉凤笑着回忆刚工作时的想法,如今她颇为坦然。 

  前辈给了坚持的信心

  孙玉凤回忆,父亲给了她极大的鼓励,“父亲说这个工作蛮好的,是为人民服务嘛。”父亲简简单单一句话让孙玉凤心里踏实了,而医院前辈的工作态度更是给了她坚持下去的动力。 

  “我们的老院长,人很好很亲切,一点架子都没有。”孙玉凤至今仍清楚地记得老院长的教诲,“他对我们说,不要怕,我们和患者在一起从来没有人感染过麻风的。” 

  孙玉凤说的老院长叫陈家坤,如今已是白发苍苍。陈家坤说,当初他的老师就教导他不要害怕,而他正是将自己从老师那里学到的精神传输给下一代医务工作者,“我常常跟他们讲,我们这些同志每一天住在医院里,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陈家坤用“精神可嘉”四个字称赞了照顾麻风病患者的医护人员,“当时这个工作没人肯干啊,因为许多人的歧视偏见,不但对麻风病患者这样,对从事麻风防治工作的人也是这样。” 

  正是在老一辈麻风病医护人员的影响下,孙玉凤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认真踏实地工作着。当时医院有200多位麻风病患者,她手把手地教患者自我护理技能。 

  20多年过去了,上海已基本消除麻风病。孙玉凤从初级护师变成了资深骨干,而遵义医院也变成了上海市皮肤病医院,麻风病患者的医疗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由于从事麻风病护理多年,孙玉凤也和患者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工作之余,孙玉凤经常来往于各个病房,看望在这里住了多年的病患。在上海市皮肤病医院,虽然很多麻风病患者已经不具备传染性,但依然选择长时间生活在医院里,因为只有在医院,只有在医生护士面前,他们才能真正放松下来。     

  调离麻风病护理岗位已经3年了,但是孙玉凤还是会经常回到自己服务了20多年的病区。推开病房的门,孙玉凤带去了馄饨皮和馄饨馅,和几个患者一起包馄饨,拉家常。

  “你蛮忙的还到这里来关心我们。”一位患者说。“应该的!”孙玉凤笑着说,“我们都是几十年的老朋友了。”一席话说得几个患者都咯咯笑了起来。 

  病人更愿生活在医院里 

  与孙玉凤一起包着馄饨的患者丁月娟,她曾因为患病多次自杀。

  “我今年80岁了,来到这里24年。我小时候常常想为什么别人不生病我却生病,这些年来都是我自己气不过,我曾经两次自杀。”丁月娟微笑着说,在医院住了多年,她已经适应了现在的生活。“现在我的病都好了,但是不肯回去了,不想回去。” 

  和丁月娟抱着相同想法的还有许多患者,在孙玉凤等医护人员的照料下,患者在医院里享受着外面难得的生活。孙玉凤也因为长期从事麻风病护理工作,在2011年荣获第43届“南丁格尔奖”。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