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张韵为休养员送上食用油。
刘兴泽在疗养院种植的青菜。
速读 每年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是“世界防治
麻风病日”。这一天,人们会把目光投放在远离城市、居住在围墙之内的
麻风病休养员身上。虽然他们曾经饱受歧视、生活贫困。但现在,他们并没有被社会遗弃,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爱心人士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帮助他们,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帮他们挖掘才艺,找回自信和存在的价值。我们希望在呼吁社会关注这一群体的同时,以积极生活的休养员为例,向更多的休养员传递一种温暖、向上的力量。
春节前来了嘘寒问暖的人
1月25日上午8点40分,昆明市疾控中心总务科长卢应生来到位于安宁八街的螺丝塘麻风病康复疗养院。刚一进门,几位在院内晒太阳的休养员便热情地与他打起了招呼,“你那么早就来了!”“是啊,天冷,你们要多注意身体。”一个小时后,这里要举行一个简单的慰问仪式,来自市红十字会、市卫生局、市疾控中心以及安宁八街街道办事处的相关领导要给居住在这里的45位休养员送上春节的祝福和慰问。
正当卢应生环顾四周,巡视现场布置时,一位休养员走了过来,从裤袋里慢慢掏出两个夹着钱的红色小本,“这是我和段国忠今年的党费,我18元,段国忠12元。”话音刚落,另外三个休养员也走向卢应生,“这是我的,12元。”“我的15元。”“那我要交多少?”卢应生一边接过党费,一边在小红本上签字。他对询问交党费的休养员说:“你是入党积极分子,还不是正式的中国共产党员,不用交。”
这位入党积极分子名叫刘兴泽,今年68岁,是螺丝塘麻风病康复疗养院病区管委会副主任。病区管委会是市疾控中心驻螺丝塘的工作人员帮助休养员们建立起来的,旨在希望他们互助。每天早晚,刘兴泽都要到各位休养员的卧室里,看看他们是否需要帮助。
9点30分左右,慰问仪式开始了。市卫生局副局长李华生和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张韵简短讲话后,亲自将堆放在现场的大米、食用油、鞋子等物资分发到45位休养员手中。随后,李华生和其他工作人员将轮椅由包装盒中取出。李华生坐在轮椅上,来回转动,确认轮椅安装没问题后,将它推到一位下肢残废的休养员面前,“老人家,这是给你的。”
老人接过轮椅,看着李华生,“领导,我们用电的问题,能帮忙解决吗?20度不够啊……”
李华生详细询问了老人的诉求。原来,国家每个月免费提供20度电给每位休养员,超过的部分需要他们自己支付。随着休养员生活的改善,他们用上的电器也多了起来,20度免费电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尤其在冬季,很多老人会用电炉取暖,用上电炉就会超支。经过协商,市疾控表示,愿意从市疾控的资金里,给每位老人每月多支出10度的电费。
疗养院里找到存在价值
目前,昆明有17个麻风病康复院(村),共收住休养员219名。这些休养员,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样生活在黑暗和歧视中。虽然他们有些人失去了亲人,但他们就是彼此的亲人;虽然他们曾经被人鄙夷,但他们现在被关爱和温暖包围;虽然他们因残疾丧失了劳动力,但他们仍然坚持自给自足,甚至学习手艺养家糊口。
以昆明最大的麻风病康复疗养院螺丝塘疗养院为例,该疗养院由市疾控直接管辖。为了更方便照顾休养员,市疾控安排三名工作人员驻守这里,市疾控中心螺丝塘麻风病疗养院主任纳亚抡就是其中一个。作为疗养院的主任,纳亚抡长期住在疗养院附近,每天都来探望休养员,为他们体检。这位大叔感冒了,那位阿姨家里没米了,休养员的每一件小事,在纳亚抡及其他工作人员眼里,都是大事。“我主要管琐碎的杂务,其他两位工作人员,一个是医生,一个擅长水电维修。我们为休养员争取各方帮助,做好后勤服务工作。”纳亚抡说。
螺丝塘麻风病康复疗养院建于上世纪50年代,在2000年,昆明市投入资金,将土基房改建成砖混房,给每位休养员提供20平米一室一厅的房子。去年,昆明遭遇严重干旱,为让休养员喝上水,市疾控组织人员在疗养院附近打了井,安装了水管,让休养员在家打开笼头就能用上水。“这里的休养员平均年龄68岁,年纪最大的已经85岁。我们给他们每一个人都购买了新农合,让他们老有所医。卢应生说,“每年,市疾控都要拨两三万元用于帮助他们维修房屋。”
“我们自己在院子里种一些常吃的蔬菜,疾控中心的专家联系周边的村民帮助我们种菜、买菜,还协调了一家卖肉的商户定期来卖肉,保障了我们的基本生活。两年前,我们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有专门的洗澡室。每个月各级政府发放给我们的补助,加起来有五六百元,日子比以前好多了。作为病区管委会的副主任,我每天都到各家帮忙,天天都很忙啊。”刘兴泽说,他很满足于目前的生活现状,打算过完春节再回贵州看望儿子,因为他和几个休养员约好了,大家一起过春节。
除市疾控外,近年来,螺丝塘疗养院也得到其他政府相关部门的关心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关爱。仅昆明市红十字会就到这里对休养员开展过26次春节慰问,累计捐款捐物达41万余元。条件改善了,休养员也过上了温饱的生活。像刘兴泽一样,相比老家,很多休养员更愿意生活在疗养院。因为这里有他们离不开的亲人,也因为他们在这里,他们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也许有人会说,螺丝塘疗养院里的休养员是幸运的,虽然他们曾失去了家园和幸福,但现在他们得到了多方的关注和帮助。事实上,虽然昆明、云南其他地方的一些休养员依然生活在贫困中,但他们都在努力地改变自己的命运,甚至用自己的故事去感染、帮助其他同伴。
石林县的休养员黄开荣组建了一支文艺队,自编、自导、自演,用花灯、快板、歌曲、舞蹈等形式,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爱心人士的感恩,对政府的感谢,把快乐传递给更多的同伴。近年来,文艺队的演出版图从石林扩展到了宜良、崇明、东川、富民、寻甸、玉溪、江川等地的疗养院,为休养员表演文艺节目。文艺队所到之处,不仅受到当地休养员的欢迎,还吸纳了多位有表演天赋的同伴加盟。队员也从最初的11人,增至目前的18人。
相比黄开荣传递快乐,崇明县的刘文德和石林县的张开生则当起了志愿者,帮助当地更多的休养员。刘文德说:“当地很多休养员住在家里,我们需要经常到他们的家里,检查他们的伤口,教他们护理方法。有的休养员年纪比较大,行动不便,我们就帮他做点家务,或者替生病的休养员找医生。”刘文德生活的村子里,有一位休养员,常年封闭自己不与外界交流,刘文德多次被拒之门外。为解开这位休养员的心结,刘文德在她家门口揭开自己内心的伤疤,给她讲自己的经历。刘文德的坚持打动了这位休养员,他对生活的热爱也深深地感染了她。虽然几个月之后她就去世了,但去世之前,在刘文德的帮助下,她过得很开心。这件事对刘文德的触动很大,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他做志愿者的决心。
“我们发展志愿者最大的原因是,我们的工作人员太少了,仅4个人,而需要我们帮助的人有很多。休养员与休养员之间有着类似的经历,可以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这对帮助他们有很大的益处。因此,我们每个季度都对志愿者进行培训,从如何建立关系入手,到处理伤口等实际方法,我们都一一与志愿者交流。有的志愿者,做得比我们预期要好得多。”中国麻风病防治协会爱真社区康复队负责人司占杰介绍,目前,他们已经有15位基本掌握生理、心理、社会、经济等综合康复知识和技能的志愿者。这些志愿者在他们各自的村子里持续地服务。仅去年一年,志愿者就为220名有需要的休养员提供了帮助。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帮助休养员的同时,司占杰及其同伴更加注重挖掘、鼓励休养员发挥自己的才能,自食其力。如今,越来越多的休养员靠自己的劳动过上了舒心的生活。晋宁的休养员韩朝春靠做实木家具名声四起,现在订单已经接不过来了。而大理的杨卫林则成了休养员中的养牛和种植专业户。杨卫林养了3头奶牛,每日最高产量可达30公斤,以每公斤2.6元的收购价计算,杨卫林每月靠养奶牛可赚1000多块钱。再加上种烤烟和玉米,杨卫林盖起了房子,有了自己的摩托车和农用拖拉机,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去年,我们还给11户不通电的休养员安装了太阳能电板,使他们第一次用上了电灯。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休养员,也动员休养员做志愿者帮助更多的同伴。今年,在帮助好云南休养员的基础上,我们有可能会到与云南临近的省市去帮助那里的休养员。”司占杰说。而李华生则表示,今后,昆明市卫生部门将继续实施以“宣、查、治、培、康、研”为原则的综合措施,充分利用国家医改基本公共服务,最终消灭麻风病。记者朱鸿英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