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 > 百科 > 内容

一位老人,六十年坚守“麻风村”的故事(2)

2019-03-20 00:29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阿狸

“在饥荒年代,病人每个月虽有28斤粮食,但仍不够吃。”刘明先就组织有劳力的病人开荒种田,养猪种菜,种出来的粮食先保证没有劳力的病人吃,剩余的才分到人头上。“山下闹饥荒的时候,我们的稻谷晒得满地都是,还杀大肥猪。”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刘明先组织麻风病人用勤劳的双手,实现了自给自足,没有一个病人被饿死。

医院平时有100多号病人,最多的时候收治了240多个,土房建到两百多间仍然不够用。

一世悬壶 行善积德

病人越来越多,仅靠刘明先一个人当然不行,然而,根本没有人愿意上山当帮手,一切困难只能自己解决。

他把几十个病情轻微的病人作为医院的保健员,把基本的护理常识教给他们,让他们分区域管理病号,负责发药、包扎等简单工作。“当时医院里配备了显微镜等简陋的仪器,每周我要给每个病人做切片检查,割下病灶后,还要给病人缝合伤口,一个人亲手来完成,这是最忙最累的一天。”刘明先说,分工明确后,医治工作轻松了不少。

刘明先摸索出一套管用的治疗方案。他发现,中草医只能缓解症状,不能根治,而西医可以杀死病毒。于是,他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麻风病,并取得奇效,以致于吸引了周边县(市)的病人慕名前来寻医。这套治疗方案,得到了省防疫站专家的高度肯定。

一个叫邓福秀的患者治愈回家后,为了报答刘明先,把家中唯一的一头牛卖掉,包着一沓钱来感谢他。当时刘明先有八个子女,全家十口人,仅靠他每个月20多块钱的工资,生活拮据,但他毅然回绝了。行医数十载,他从不为金钱名利所惑,凭着一颗仁义之心,悬壶济世,治病救人。

“麻风村”建好后,刘明先养了七八匹马,用来运输药物和骑马外出行医,经他手医治好的病人多达上千名。他对每个病人的病情都作了记录,把治疗的情况、思考记在本子上,结核样型麻风如何治,瘤型麻风如何治,混合型麻风如何治,标注得清清楚楚。翻开那一本本破旧的笔记,透过清秀有力的笔迹,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白日里穿梭在茅草棚里医治病人,夜晚在枯灯下研究治疗方案的仁爱医者。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政府解散了麻风病院,将治好的麻风病人遣返回乡,把未痊愈的病人纳入医院专业救治。2000年以后,政府又将龙岭作为易地搬迁点,将生活在大山里的群众搬了进来。孤寂的大山终于有了人烟气息。

然而,很多麻风病人返乡后,被当地群众嫌弃,生活难以为继,于是,有几十个病人陆续返回到麻风村生活。

本想离开龙岭到县城居住的刘明先这时做了一个让子女无法接受的决定,他要继续留在麻风村照顾这群可怜的人。“只要村里还住着一个麻风病村民,我就不会离开!”

受他照顾的还有新搬进来的几十户村民。他什么病都看,甚至还为村里的妇女接生,他成了村民的保护神。直到国家实行合作医疗改革,群众有病都进了医院,他才慢慢清闲下来。

如今的龙岭村,仍生活着3个曾经患过麻风病的村民,他们是陈光明、金国珍和罗仁兴。

83岁的陈光明和63岁的金国珍是一对患难夫妻。陈光明曾是一名军人,修过铁路。病治好后返乡,不料被村民嫌弃,患难中结为夫妻,一起回到麻风村生活。“没得你老人家,我们早死啦!”陈光明拉着刘明先的手,满怀感激。

因为患病留下残疾,夫妻俩丧失劳动能力,得到政府的低保救助。“两个人一个月差不多一千块钱,够用了。”金国珍说。

“现在吃上自来水了吧?”刘明先老人问。说起安装自来水管,还曾发生过一段插曲。夫妇俩搬回来后,受到部分群众歧视,不准他们接通自来水。刘明先知道后出面解决问题,为此与村民发生口角被打伤。最后,他向广顺镇党委政府反映,问题才得以解决。

没有惊世骇俗的功绩,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凭着一颗深植于生命的信仰和忠诚,他在卫生防疫事业里,还病者健康,为病人重树生活希望,终生战斗在基层一线,先后获得卫生部和国家民委、劳动人事部、中国科协授予的先进个人,多次获得省、州、县表彰。

老人说,从年少开始就受党恩,他曾发誓,要用一世忠诚来报答,他做到了。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