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 > 百科 > 内容

《审判日》:主竞赛单元难得一见的温情小品

2019-03-17 15:44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

《审判日》:主竞赛单元难得一见的温情小品

  《审判日》讲述“麻风病人”的故事

  搜狐娱乐独家专稿(文/帼杰)埃及导演AB舒基第一部长篇处女作就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是本届电影节最新鲜的几匹黑马之一。这位32岁的年轻导演之前只有两部短片纪录片,却在第一部叙事长片就选择了“麻风病人”这样特殊的表现对象,是一个颇有难度的挑战。幸运的是,舒基在他的处女作里展现了难能可贵的善意温情,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怜悯,让《审判日》成为一个在戛纳主竞赛单元难得一见的温情小品。

  影片的主人公贝沙伊是一位已经康复的麻风病人,从小被寄养在一个麻风病人收容中心,然而答应他等他痊愈就来接他回家的父亲始终没有出现,贝沙伊就在同病相怜的病友和垃圾堆中长大,和其中一个病友结为夫妻,成为一个因麻风病身上留下残疾的中年男人。影片开始于贝沙伊德妻子因病去世,从未见过面的岳母的出现,触动了贝沙伊四十年来的隐秘渴求——找到自己的家人。一头白驴,一辆破板车,一个特别的旅伴,开启了一段特别的寻亲之旅。

  和他一起踏上旅途的是附近孤儿院的小男孩“奥巴马”,“奥巴马”在生活贫苦的孤儿们中并不受欢迎,却神奇的与贝沙伊称为忘年之交。两人沿着尼罗河开始了漫长的旅程,踏入那个他们从未真正涉足的真实世界。

《审判日》:主竞赛单元难得一见的温情小品

  《审判日》戛纳首映

  生活中真实的麻风病人拉迪盖玛尔扮演了主角贝沙伊,麻风病患者患病后不幸留下的残疾无法抹去,这悲苦的形象和影片充满希望的气质构成了独特的戏剧魅力。导演为贝沙伊和“奥巴马”设置了大量真实世界里的磨难,却也时时给予经历磨难的两人以“善良”“希望”等人生回馈。

  随着“麻风病”越来越少的存在和被治愈几率的增大,当代人可能已经不了解这个曾经让全世界“谈虎色变”的疾病。无论西方还是中国,都曾有过将麻风病人烧死,活埋或淹死的残酷手段,后来则将他们驱赶出居住地,直到很后来,才有隔离所,救助所。今天社会则会有麻风病人社区里的专业医生和热心志愿者。然而这些并不能让大多数人了解这些饱受歧视的生命,理解他们的苦衷,他们的所思所想。在人类无法解释某种疾病时,它们常常被认作神/上帝/上天的惩罚,因此麻风病人从来都极受歧视,就算在科普更成熟的今天,因为患者身体出现的可怕症状和残缺,麻风病人依然备受歧视。而导演就从这个大多数“正常人”不了解的病症入手,提出自己对人类看待差异方式的思考。

  贝沙伊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父亲和哥哥,父亲的解释让他解开多年心结,然后和“奥巴马”踏上归程。一路上遭遇成为一段自我成长和自我谅解的契机。寻找,是因为不希望这个世界没有人记得他。回归,是因为他最终找到了自己。贝沙伊最终选择回到那个被世人刻意忘记隔离的世界,尽管并不算是逃避,而是他在差异中找到的真正归宿,但依然免不了有些令人心酸的无奈。而我们“正常人”又是怎样看待差异,怎样对待差异?则是导演用作品提出的问题。

  导演在技术层面算不上如何经验,但也中规中矩没有太大硬伤。唯一音乐运用有些泛滥,煽情点的配乐稍显过火,不过作为处女作这些算不得太大问题,毕竟这位年轻的导演还有太多成长空间。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