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性 > 两性 > 内容

西学东渐的一次高潮 明代来华的西洋传教士(图)(2)

2019-06-23 04:25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蒙多

  利玛窦(Matteo Ricci1522—1610年)于1577年(明万历五年)报名参加耶稣会前往印度的传教团。他有着丰富的神学、哲学、历史和自然科学知识,在葡萄牙候船期间,又进入耶稣会训练东方传教团的中心进行了短暂学习。1582年(明万历十年)4月,利玛窦从印度果阿出发,四个月后到达澳门。

  1583年(明万历十一年),罗明坚和利玛窦来到广东肇庆,并很快与肇庆知府王泮搞好了关系,被批准择地居住和修建教堂。教堂建成后,总督和知府先后张贴告示,禁止任何人在此扰乱。肇庆府的其他官员也争相与两位神父交往。但当地士绅百姓与他们存在隔阂,称他们为“番僧”,不时发生矛盾冲突,有人甚至往他们的房屋上扔石头。

  为缓解当地百姓的敌对情绪,利玛窦等穿起中国式的大褂长袍,决定暂时不谈宗教,并出重金聘请当地有名望的学者介绍中国情况,讲解经书,以便与中国知识分子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他们又用西方科学技术、新奇的西洋方物等吸引中国人,博取当地民众的好感。他们积极学习中国文化,将天主教义融合进中国的古代经籍之中,从《中庸》、《诗经》、《周易》、《尚书》等书中摘取有关“天”和“帝”的条目,比作西方天主教义中的天主。

  为吸引中国人目光,利玛窦还公开展览西方先进的机械制造产品和科技成果,如钟表、三棱镜、圣母像、地图等。为迎合中国人“中国是中央帝国”的观念,利玛窦还改变了世界地图在西方的原始面貌,使中国刚好位于地图中央。这些引起了中国人的浓厚兴趣,利玛窦的住宅门庭若市。他利用在国内所学的知识,致力于制造天球仪、地球仪,成为西方先进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播者。

  此后,利玛窦又在南昌、南京传教游历十多年,他的汉语越来越纯熟,中国的民俗也越来越深刻地影响了他,他结交了许多中国朋友。但在大多数人眼里,他仍然只是一个西洋杂货郎。利玛窦听从了中国朋友的忠告,换上儒装,一边学习翻译中国的四书五经,一边接近中国的士大夫阶层,如徐光启等人。他颂扬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糅合中西方两种哲学观念,并用先进的科技产品敲开了贵族、官员们的大门。

  利玛窦更关心的是教会在整个中国的发展。1600年(明万历二十八年),利玛窦带领部分随行人员再次向北京进发,终于在1601年1月24日抵达北京。

  万历皇帝对利玛窦的礼物非常感兴趣,特地在皇宫内为自鸣钟盖了一座钟楼。万历皇帝第一次看见那座高大的自鸣钟时,钟还没有调好,于是他命令立刻召见神父们。其实,他不仅对传教士们进贡的礼物有兴趣,也想看看这些送礼的外国人。但最后他并没有亲自接见传教士们,而是派了两个画师去给利玛窦画了像。传教士们被允许在北京长期居住,明政府每隔四个月给他们发一次津贴。

  由于在首都定居的影响,传教团的地位在短短几年之内就变得十分稳定,天主教的信仰在各地滋长起来,中国成为利玛窦神父主持下的独立传教区。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3月,利玛窦因病在北京去世,万历皇帝为他在阜城门外拨了一块墓地。

  利玛窦的译著有《坤舆万国全图》、《天学实义》和《几何原本》等。那时候,没有一个西方人在中国的影响比得上利玛窦,他被尊称为“利西泰”。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