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性 > 两性 > 内容

德国传教士边得志成“鼻祖”(组图)(2)

2019-06-23 01:29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默克

从以上史料记载来看,要确定现代足球何时传入中国内地,首先是要考证传入的时间。广东最早出现足球传授的年份是1873年,比天津、上海和厦门都早。同时严格意义上讲,应该是由中国人自己从事现代足球运动的最早时间算起为准,而不应是外国侵略军和传教士。由此来看,现代足球于1873年传入梅州五华县长布镇元坑村的最新考证,确定了现代足球在中国内地的发祥地和起源时间。从地理上看,香港毗邻广东,足球在内地登陆的第一站是广东,也就顺理成章了。

谜团之 六

为什么会在广东五华?

从鸦片战争开始,外国众多教会教派大举进入中国,其中德国的巴色会在传教的过程中,无意之间,将现代足球运动正式传入了内地。

巴色会是基督教新教差会,1815年9月25日成立于瑞士北部德语区的巴塞尔市,属路德宗德国教会。出自当今瑞士网球天王费德勒家乡巴塞尔的巴色会,是较早开展涉华活动的基督教教会,1847年开始向中国派遣传教士,主要传教区域在广东客家地区。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力拒外国传教士进入中国境内“妖言惑众”。巴色会的传教多次被清政府驱逐,传教士还曾被土匪打劫,几乎性命不保,只能在香港传教。结果在香港吸收了多名广东五华长布籍的中国教徒张复兴、徐复光、曾兴等,这也是为何巴色会把五华作为进入中国内地的第一个传教点的原因所在,然后通过他们返回家乡传教,终于渐成气候,率先在五华成立教会。之后为了更好吸引当地民众入教,巴色会的传教士开办学校,教授足球,终于让足球运动重返中国。

谜团之 七

谁是开山洋鼻祖?

将足球运动带入中国内地的两位历史性人物终于出场了,他们就是巴色会的传教士毕安、边得志。

说起这两位传教士,记者遍查国内各种史籍和报道,发现单是他们的名字,就出现了众多谬误,最离谱的是把两人合为一人,把毕安译成彼得,边字的繁体“邊”被误写成“延”等等。主要是这段史籍跨度太大,要求“考古者”必须有古籍功底,谙繁体字,晓中外历史文化,同时还要通英文和德语,还要精研足球。最后还是通过艰苦的海量外文史籍查验,才还这两位传教士应有的名声。

毕安之名如按照现在的译法应是“皮通”。在19世纪至20世纪间,许多精通中国文化的外国传教士都有自己的中国名字,起名时讲究“信、雅、达”,所以,毕安之名实是取自北宋名相毕士安之讳,比起现在的“皮通”之名,不知要高雅多少。

边得志现译为“本德”,粤语音译为“宾达”,均与“边得志”的意境甚至相差十万八千里。事实上,在当今德甲驰骋的就有一对孪生兄弟球星本德兄弟,不知是否边得志的后裔?

谜团之 八

传教士是如何办校的?

边得志早在1862年来华,较早深入梅州地区进行传教,第一站传教地点是五华县的樟村,1865年毕安接管了樟村的教区,边得志再做“开荒牛”,转移到了距樟村40公里的五华县长布镇元坑村传教,并一到元坑就兴建教堂,吸引当地民众入教。边得志发现元坑无学校,民众的子女教育问题突出,因此边得志开始向巴色会提出了筹建学校的设想,希望通过兴办学校,吸引当地民众入教。

由于具有语言天赋的毕安来华短短3年,就已精通客家话,在筹备学校方面具备语言优势,所以巴色会于1866年,再次派遣毕安,接管了由边得志开辟的元坑教区,并于同年兴办了巴色会在中国内地的第一所西式小学元坑小学。

兴办元坑小学之后,巴色会惊喜地发现,当地的客家人原来十分重视教育,为了使自己的后代能够接受西方教育,趋之若鹜,纷纷入教,巴色会在元坑的基督教教堂一片兴旺,这座元坑教堂也成为了内地最早、最著名的教堂之一。

毕安于1868年又扩建成宗源书室(初等小学)、养正书室(高等小学),开始辟有操场。当时高等小学设课程:古文选、四书、算术、珠算、诗歌、书法、体操等课程。巴色会甚至考虑扩大到筹办女校,以吸引女教徒,以扩大受教人口和性别。

同时,由于当地一直没有一所中学,毕安又向巴色会又提出了筹建元坑中学的建议,并于1868年开始着手筹备工作。1873年,毕安筹办已久的元坑中学终于开学了,当时称“中书馆”。它与旧式学馆、书院、私塾不同,实行班级制,学科是人文、自然、体育同时并举,德智体全面发展。据记载,当时课程开设文学(包括德文、经史、八股试帖、诗词)、科学(包括物理、化学、数学、测量、几何、三角)、哲学、神学、体育、音乐等六科。

谜团之 九

为何说元坑是中国足球发祥地?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