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性 > 两性 > 内容

"利玛窦规矩":明末与晚清传教士的文化适应策略(3)

2019-05-29 15:50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

此外,李佳白还钦佩利玛窦留下了大量有价值的汉语宗教著作,认为其质量超过大多晚清基督宗教文献。对此,李佳白提及“丁韪良可被称为‘现代传教事业中的新教利玛窦’”(the Protestant Ricci of Modern Missions)。李佳白在演讲结束时,感慨当天没有天主教方面的人士来向利玛窦的工作和品德致敬。不过,李佳白认为,不同信仰的人都可从利玛窦的经验中学到最有用的教训。听众散场前,主持人立德(Archibald John Little),感谢李佳白的精彩演说。李佳白则回应道,“利玛窦、立德先生以及我,都属于同一个Li氏家族”。李佳白在这里做了一个修辞上的夸张比喻。他的这场演讲,也在《北华捷报》(The North - 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 Consular Gazette)上收到中西读者的诸多回应。《申报》对此也有详细报道。

利玛窦规矩:明末与晚清传教士的文化适应策略

《申报》报道李佳白的演讲

可以说,李佳白通过“尚贤堂”沟通中西的活动,也是他学习利玛窦在中国经验的一种实践。这是他经过与晚清中国社会和文化传统的调适后,做出的选择。限于立场和角度的不同,很难对此做出完全“正确”的评价。不过,如果将明末以后利玛窦等天主教传教士东来,以及晚清新教传教士的来华看作全球性的交流活动,那么,各方在不同时期的输入和输出,某种程度上皆属于文化交流的产物。当然也不能忽视时空条件下的历史差异,如何理解这种差异,则导致了不同的论述话语。不过,对李佳白而言,他从利玛窦身上看到了某些共通性。正如李佳白自己所言:“凡人不论信服何教,皆可取法利玛窦也。”

参考文献:

《北华捷报》(The North - 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 Consular Gazette)

《申报》

W.A.P. Martin, The Awakening of China (London: Hodder & Stoughton, 1907).

Kenneth Scott Latourette, A History of Christian Missions in China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29).

李天纲:《新耶稣会士与徐家汇文化事业》,见朱维铮主编:《基督教与近代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刘耘华:《利玛窦等早期传教士的策略选择及其文化意义》,见《诠释的圆环:明末清初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及其本土回应》,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陶飞亚:《教会防范教案:甲午战后新教传教士集体上疏清廷考》,载《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第104—111页。

朱维铮:《音调未定的传统》增订本,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

李天纲编校:《<万国公报>文选》,上海:中西书局,2012年。

Daniel H. Bays, A New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Malden: Wiley-Blackwell, 2012).

徐锦华、单雪,《初探原尚贤堂中文藏书》,见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编:《都会遗踪》第13辑,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2014年,第87—95页。

R. Po-chia Hsia, Matteo Ricci & the Catholic Mission to China: A Short History with Documents (Indianapolis: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Inc., 2016).

Thomas Banchoff and Jesé Casanova, The Jesuits and Globalization: Historical Legacies and Contemporary Challenges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2016).

(加)唐日安(Ryan Dunch):《超越文化帝国主义:文化理论、基督教传教使团与全球现代性》,史凯译,载张西平主编:《国际汉学》2016年第1期,第5—20页。

利玛窦规矩:明末与晚清传教士的文化适应策略



安梁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