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性 > 两性 > 内容

学者: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 要传承需从幻象中醒来

2019-05-29 13:37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默克

内容摘要:由于从观念到工具很多东西都是源于西方的,所以整个现代生产过程就似乎总摆脱不了一个巨大的异化怪圈,即,我们越生产,我们就越缺乏。

关键词:中国文化;文化;西方;中国;幻象

作者简介:

  诗性文化与中国文化自觉

  刘士林教授在中央文史研究馆的演讲

  □由于从观念到工具很多东西都是源于西方的,所以整个现代生产过程就似乎总摆脱不了一个巨大的异化怪圈,即,我们越生产,我们就越缺乏;我们越创造,就越没有创造的能力

  □如果说,学习西方的目的是成为现代人,那么,承续传统的主旨则在于发展为现代中国人。重建中国诗性文化,既是“为往圣继绝学”,也是“返本开新”

  最近一段时间,中华诗词在当代的命运成为公众十分关切的话题。这正说明了,美轮美奂的中国古典诗词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所特有的内在密切关系。

  联想到近代以来,以鸦片战争时期西方“坚船利炮”为代表的物质文明为先导,以20世纪初期西方“德先生”、“赛先生”为代表的政治与社会制度为中坚,再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西方“现代主义理论”、“后现代文化”为代表的理论与文化思潮为殿军,一种“以西方之标准为标准,以西方之是非为是非”的心态由表及里、由外而内的现象并不鲜见。这让人不由感到,当下对中国诗性文化的传承与演绎,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教育、传播领域。不无夸张地说,这是一个需要与国家文化自觉联系到一起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能否从幻象中醒来

  在1992年出版的《中国诗哲论》中,我第一次提出了“中国诗性文化”的概念,认为中国文化的本体是诗,其精神方式是诗学,其文化基因库是《诗经》,其精神峰顶是唐诗。一言以蔽之,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或者说,诗这一精神方式渗透、积淀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艺术等各个门类中,并影响、甚至是暗暗地决定了它们的历史命运。

  在2004年,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自近代以来,中国在文化上的创造越来越少;从人文思想资源这种形而上的“道”,到生产工具这些形而下的器物,基本上都是从西方引进的。这个过程与中国诗性文化的衰亡是同步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可惜很长一段时间,这个问题都没能得到较好回答。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