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性 > 两性 > 内容

景灵堂:一座教堂与一个传教士的故事

2019-03-23 06:00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

景灵堂:一座教堂与一个传教士的故事

景灵堂

本报记者 吕天璐

83岁的徐家珍老太太(化名)家住上海虹口区昆山路133号。几十年来,周围的邻居都习惯了看她每个周末去紧挨着她家的教堂——景灵堂做礼拜。徐老太以和善、乐于助人闻名邻里,而她和景灵堂的渊源则更为大家津津乐道——1949年以前,她的父亲就在这座教堂里当牧师,见过不少大人物。

景灵堂是上海著名的基督教教堂,原名景林堂,其落成与一个叫林乐知的美国传教士息息相关。林乐知(Young John Allen)1836年出生于美国乔治亚州,年幼时就失去双亲,由姨母抚养成人。特殊的成长经历使他从少年时代就开始信仰基督教,并参加了基督教美国南方监理会。1860年6月,他受基督教美国监理会的派遣,携妻子与新生不久的婴儿到达上海。从此,除了偶尔返美,他在上海度过了余下的47年光阴。

曾有人评价林乐知为“教会报人”,但他的头衔远不止于此,身兼传教士、教育家、作家、报人与中西文化沟通者于一身,他被认为是影响中国维新的几个外国人之一。

林氏夫妇到达中国之际,正值多事之秋。在北方,英法联军攻入京城,咸丰皇帝西走热河;在南方,太平军席卷江南。林乐知原计划前往杭州,但却被迫暂居上海。在等候与忍耐中,他开始学习汉语,并努力与当时的士绅阶层结交,为自己累积了大量的人脉关系。

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林氏家乡乔治亚州也加入了南方的阵营,因此无力顾及海外传教士的生活。为此,林乐知不得不在传教之余,兼差补贴家用。他先后在领事馆担任翻译、教授英文、在英文报纸担任编辑等。据说,林乐知极其勤奋,每天上午在上海广方言馆教英文,下午赶赴江南制造局译书,夜间编辑报纸,礼拜日则到处布道及处理教会事务,有同事10年从未见他有片刻闲暇,因此劝他适当休息,但林却回答:“体内无一懒骨。”由于工作努力,他曾被清政府授予五品顶带官衔。

为了进一步宣传基督教教义,并介绍科学知识与各国新闻,1868年,林乐知创办了《教会新报》,1874年,更名为《万国公报》。算上前身,《万国公报》创办了34年,这也是清末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发行的中文报纸中,发行时间最久、影响也最大的报纸。虽然自1889年开始,《万国公报》已非林乐知个人所有,但他仍然担任主编,直至1907年,他病逝上海,《万国公报》也随之停刊。

1881年,林乐知在上海创办了中西书院。1882年,他在虹口区购置了一块土地,并将书院搬到此地。凭借其在上海的影响力,第一次招生就招到400多学生。而同时期的上海另一所著名教会学校圣约翰书院的学生只有七八十人。由于书院在教育上特别注重中西并重,比较接近现代教育体制,学生也无须成为教徒,因此受到当时上海新兴资产阶级的青睐。1911年,书院迁往苏州,并入东吴大学。

中西书院的底层设有礼拜堂,这就是景灵堂的前身,由林乐知本人讲道。最初,做礼拜的人主要是中西书院的师生,陆续有师生的家属参加进来。到了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于中国信徒日益增多,教堂开始启用中国牧师。

1905年,林乐知短期回国,受到时任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接见,这令他备受鼓舞。正当他准备在中国再度推广宗教事业的时候,1907年,一场意外的疾病夺去了他的生命。17年后,景林堂正式落成,就位于中西书院的对面。取名景林堂,则是为了表达对于林乐知的纪念。

作为当时上海最大的基督教教堂,景林堂吸引了大批上海的基督徒,他们中不乏当时的上海滩风云人物,其中最亮丽、风头最劲的人物则是宋氏三姐妹。他们的父亲宋耀如曾是中西书院的教员,而宋美龄则参加过教堂的唱诗班。据曾国藩的外孙女聂其璧回忆:她第一次认识宋美龄就是在景林堂,由于两个人都是陪着母亲做礼拜,时间久了,两家就成了朋友。1923年,聂其璧出嫁时,经两家老太太商量,邀请尚待闺中的宋美龄充当傧相。这本是一桩好事,谁知40多年后,“文革”时期,这竟成了聂其璧的一大罪状。当然,这是后话。

民间曾有传闻:景林堂见证过蒋介石、宋美龄的婚礼。但这并不属实。他们原本计划在景灵堂举行婚礼,但由于当时蒋介石尚未受洗,还不是教徒,因此婚礼改在大华饭店举行。他们邀请景林堂当时的牧师江长川为他们证婚,但也许是出于同样的原因,被江婉言谢绝。在新出版的蒋介石日记《找寻真实的蒋介石》一书中,对于蒋皈依基督教的过程,岳母倪桂珍、宋美龄和江长川的名字不断出现在蒋介石那一时期的日记中。1930年10月23日,倪桂珍请江长川在宋宅为蒋介石施行洗礼。从此,蒋介石也成为景林堂的信徒,夫妇俩人经常同往景林堂做礼拜。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