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性 > 两性 > 内容

深圳客家人的历史贡献(上)

2019-03-22 12:47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蒙多

  摘要:深圳地处南海之滨,东临大亚湾,西抵珠江口,南接香港新界,有蜿蜒260公里的海岸线,扼珠江口要冲,自西汉始就是通往南海、印度洋诸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门户和驿站。历史上,深圳前身宝安县(新安县)原有四个民系杂处,客家、广府、福佬与疍家人,其中客家人居多。深圳最早的客家人始于何时?目前尚无翔实可证的资料,但大批量客家人进入深圳,则是在“迁界事件”发生之后的清康熙乾隆年间。

  300多年来,深圳客家人筚路蓝缕,艰苦奋斗,辛勤垦殖,开枝散叶。每当民族危难之际或重要的历史关头,深圳客家人都能挺身而出,敢为人先,创造奇迹。从“复界垦殖、九龙海战、李朗开放、庚子首义、东纵抗日、蛇口试管”这六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与时间节点,可以梳理出一部深圳客家简史,从中演绎出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折射出深圳客家人在这片神奇土地上的独特贡献。

  复界垦殖:客家人奔赴滨海深圳开基立业,兴建家园

  新安县历来是“粤省屏藩、全广门户”,为广东的海防重地。

用户登录

图①

  清朝初年,以郑成功为代表的反清复明势力据守台湾,活跃于东南沿海。清廷为打击抗清势力,实行“坚壁清野”“寸板不许下海”“片帆不准入口”的禁海政策,将东南沿海边界线内迁50里、再迁30里。(图① 陈武远/摄)地处滨海的新安县,三分之二的土地被列入迁界范围,官兵在沿海建筑炮台哨所,驻兵戍守,界外地区不准人民居住,房屋全部拆毁,田地不准耕种,不准出海捕鱼,凡越出界者立斩。这对于新安县和其他沿海地区的老百姓来说,是一场空前的浩劫。史载:“死亡载道者,以数十万计”。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卷二《地语》中说:“自有粤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

  自康熙六年以来,广东巡抚王来任和两广总督周有德为民请命,上呈《展界复乡疏》,获得了康熙皇帝的恩准,康熙八年(1669)复界。但原迁之民死丧过半,归来者甚少,于是清廷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招垦政策,比如,提供种子、耕牛、减免税赋等,鼓励招垦而来的农民复界垦殖。粤闽赣和东江流域客家人,尤其是梅州、惠州等地的客家人,在优惠招垦政策的感召下,纷纷奔赴滨海深圳,掀起了恢复生产、开荒垦殖、重建家园的新高潮。

用户登录

图②

  当年来到深圳的客家人,大都是来自今梅州市的梅县、兴宁、五华等县。他们从抬头见山、出门爬山的山地环境,进入到开门见海,涉水驾舟的南海之滨。具有倔强生命力的客家移民,摒弃原“山地客家”重文轻商的传统观念,他们靠山面海,因地制宜,积极从事开垦山地、捕鱼种养、采石、商贸等行业,艰苦奋斗,开基立业,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如雨后春笋般地建起数百座客家大围屋。其中,龙岗镇罗瑞合村的“鹤湖新居”(图②),由来自梅州兴宁的开基祖罗瑞凤兴建,从乾隆年至嘉庆二十二年数十年始建成,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坪山镇大万村“大万世居”(图③),由来自梅州五华县的曾氏族人兴建,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建成,占地2.5万平方米,与“鹤湖新居”成为双雄并立的客家大屋,堪称200年前深圳的“京基大厦”。2016年3月,由美国某电视台摄制的纪录片《寻找外祖父》,记录一位拥有四分之一客家血统的非裔女子罗笑娜,历经波折探访,最终回到外祖父的根脉所在——深圳龙岗罗氏祖屋鹤湖新居,并与宗族血亲重逢相认的故事,此片在美国、加拿大、加勒比海的牙买加及中国深圳播放后引起轰动,引发了更多广东远渡外洋的客家后裔寻根认祖的热情。

用户登录

图③

  深圳客家人不仅以罕见的勤劳与坚韧,建起了数以百计规模宏伟的客家围屋,而且把“崇文重教”观念与耕读传统带到深圳,积极兴办教育,从传统私塾到办起“光祖学堂”“振能学校”“广培学校”等新学。同时将梅州的客家山歌也带到了深圳,且具有海上丝绸之路特色。如《今日脚踩新娘间》:“今日脚踩新娘间,一句唐来一句番;今日新娘新郎Very good,明日转到艾斯湾。”而来到滨海深圳的客家人,将自己家乡梅州大埔县的鲤鱼灯舞,创新打造出面向大海的沙头角鱼灯舞,成为深圳首个国家级“非遗”项目。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