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性 > 两性 > 内容

传教士“阿子打”在福贡的事儿(上)

2019-03-21 07:10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

杨思惠之妻,当地人称“阿子打”(图片来源:网络)

杨思惠之妻,当地人称“阿子打”(图片来源:网络)

妮教师所保存的关于“阿子打”的资料(图片来源:福音时报)

妮教师所保存的关于“阿子打”的资料(图片来源:福音时报)

在福贡县里吾底村,有一块墓地,四周宁静悠然,里面睡着的是当时到福贡地区播撒福音种子的传教士,其中最让当地人熟知的是一位女性,她是美国传教士阿兰.库克(杨思惠)的妻子,原名伊丽莎白,生活在怒江的人们已经记不得来自异国的她的名字了,朴素地用自己的语言称呼她——“阿子打”。

福贡县上帕镇圣经学校的妮教师带着记者去看了传教士的坟墓,坟墓旁写着“阿子打”的生平,寥寥数语,当地人都记不住甚至不知道她长长的名字,但是一提到她,都会肃然起敬。在妮教师的翻译和解释下,记者开始了解了一点“阿子打”的故事。“阿子打”是傈僳语,意为“尊敬的大姐”。

阿兰库克,汉人叫他杨思惠,夫人为伊丽莎白,库克牧师是专职传教士,夫人是教会学校的老师。库克1896年生于美国旧金山,毕业于洛杉矶圣经学院,1918年参加中华基督教内地会,成为传教士。他来到中国后,立志到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中传教,1919年到上海后他先到云南大理,接受了六个月的汉语学习,1920年在大理被按立为牧师。

库克于1922年正式开始到傈僳人聚居的乡间工作,从1918年首次来到中国,到1947年离开怒江大峡谷的里吾底村,除去短暂的休假,他在云南度过近三十个年头。

“阿子打”于1933年和丈夫杨思惠一起到了福贡县里吾底村,第二年在当地建立了教堂。怒江峡谷诞生了有史以来最宏大的一座建筑物,那便是可容纳几百人活动的里吾底大教堂。该教堂既是传教场所,也是一间大教室,除了屋项有一副木制的十字架,别无装饰,也即我们今日熟悉的,遍布于大峡谷所有村落的新式教堂的雏形。对于大多数傈僳人来说,杨思惠夫妇的到来,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阿子打”夫妇当时为了翻译《新约全书》,自学了傈僳语,不论遇到老人小孩,男人女人都用傈僳语对话,听不懂的时候,他们就一问再问,一句也不放过,然后用笔记下来,还特向民间艺人求教丰富多彩的词语。这是为了更好地讲解圣经,她穿着傈僳族的服装,教孩子们傈僳文字。

在傈僳族人眼里,“阿子打”多才多艺、最具亲和力,她擅长弹奏风琴,常在丈夫演奏小提琴时为之伴奏,还喜欢绘画和剪裁衣裤,同时又是位妇幼科大夫,又擅长与社会下层百姓、尤其是妇女儿童沟通。

她常常在工作之余给群众看病给药,妇女生孩子前她向那家人打招呼,到时亲自去接生,这是她特有的传教方式,据说,她亲手接生的史富相,壮年时期曾经担任过福贡县县长。

她不仅传教救恩信息,还教导了怎样离弃敬拜鬼神并赶出污鬼!调解种族分裂,把分裂的传统律法写在纸上,然后祷告再把这些纸烧毁,教导他们基督教不可相互咒诅、告状,奉献他们自己的羊奶给残废、重病之人。

在未到主日前“阿子打”把年轻姊妹带到山上教导她们怎样做一个爱丈夫的妻子,一个姊妹怎样合宜的穿戴衣装才能使弟兄不产生眼目的情欲,对因为长相不起眼而处于忧伤中的姊妹给予安慰,告诉她们神爱丑、美的人之道,并且告诉她们无论是美还是丑的神都会为她们预备一个配偶。

傈僳族人因此改变了,他们不再喝酒赌钱,不再因为从天而降的灾病杀生祭鬼,以至于不堪重负,他们开始学习洗脸、洗脚。学习以握手的方式表达问候。记者在福贡县走访的时候,与傈僳族人接触,他们说着你听不懂的傈僳语,当然有的也能说汉语,但是他们都会做出的一致动作就是握着对方的手、微笑地看着对方以示友好。

他们想给当地人的生活带来好的影响,除了粮食从外面购买,他们自己种植水果和蔬菜,从外面引进许多傈僳人从未见过的品种,其中包括西红柿、茄子、青菜、豆种、碗豆种和能喂猪的猪草种,她们还养了一匹马,几头羊和一群鸡,基本满足了日常的需要,正是看见他们充实愉快的生活,傈僳人才更相信他们,更愿与他们接触,当时的傈僳人尚没有种菜的习惯,看到牧师家种的菜长得很景气,就向他们要种子,请教种菜的方法,杨思惠夫妇很慷慨地将种子送给各人,耐心传授种蔬菜的相关知识,他们从此学会种菜,还带来好果树的种子并在村里教他们稼接果树的枝术。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