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内容

吴仁宝:最会把握政治脉搏的村支书去世了

2019-04-01 08:59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蒙多

“典型”的红利:用政治优势为经济服务

  在过去的数十年间,华西村几乎是每个历史时期的中国农村典型:从“农业学大寨”先进典型,到科学种田典型、乡镇企业典型、扶贫先进典型、精神文明建设典型……在他退休前,中央提倡“三个代表”,吴仁宝当即组织创作出3个剧本,歌颂“三个代表”。

  这名只念了几年私塾的村支书,靠多年读报、看《新闻联播》,学会了把握政治脉搏。吴的妻子回忆,自从家里有了电视机后,每天晚上7点到7点半,吴仁宝肯定一分不落地看《新闻联播》,没有人敢打扰,每天早晨,他也会坚持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

  自学成才的吴仁宝领悟出,“跟上面保持一致”是为华西村争取上级支持的精髓,但吸引上级注意的关键,则是树立典型。

  事实上,从1961年出任华西村首任村支书起,吴仁宝就给群众留下了“人很精明”的印象。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刊发《大寨之路》,吴仁宝在群众大会上朗读了这篇文章,此后多次强调,大寨的陈永贵是自己的“偶像”。

  他开始带领村民改变华西村的自然环境,包括平整散落分布的1300多块田地,修整40多条河沟。这让华西村很快成为全国学大寨的典型,“你看吴仁宝捋着袖子,赤着脚,手上的老茧有铜钱厚。”1969年,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曾在华西村召开的一次大队党支部书记座谈会上,揪住一位穿戴整齐的书记“开骂”。

  而争当典型的同时,吴仁宝没有停止搞“小动作”。就在被许世友大力表扬的当年,吴仁宝已经抽调20人,在村里偷偷办起了小五金厂,“田里红旗飘飘、喇叭声声,检查的同志走了,我们转身也进了工厂”,吴仁宝的小儿子回忆,当时这事儿不敢让外面知道,“这可是割资本主义尾巴呀!”

  正是这个隐姓埋名的小五金厂,后来为华西村创造了百万利润,200多户社员全部住进新盖的瓦房。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当分田到户、土地承包流行时,吴仁宝说了句“领会中央政策,闷声发大财”,继续他的集体经济“副业”。

  而1992年则成为华西村完成原始积累的重要节点。吴仁宝“一个会议赚了一个亿”的传说广为流传:这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后,吴仁宝在次日凌晨3点召开了村领导大会。他判断,全国经济要有大发展。此前一直坚持不借债经营思路的他要求动员一切资金,囤积3个月的原材料。“3个月后,华西村每吨6000多元购进的铝锭,涨到了1.8万元。”

  随后,华西村的集体经济保持迅猛增长的势头。1999年,华西村在国内A股市场上市,开创“村庄上市”先例。到2012年,华西村实现销售收入524.5亿元、上缴国家税收8.59亿元、村民人均收入8.8万元。

  期间,华西村将周围20个村并入,村子面积扩展到3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万多人,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用“天下第一村”来形容它。

  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典型”身份为华西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有媒体举例,华西村以村办之企业,染指历来为国家所垄断的烟草制造业,仅“华西村”香烟一项的销售额,一年就能给村里带来约2000万元的纯利润。此外,近年来,钢铁产业重组打造大企业,不少小钢铁厂成为调控“刀下之鬼”,但规模不大的华西钢铁屹立不倒。

  对此, 这位操着一口江阴土话、头脑精明的老支书并不避讳,“政治优势要为经济建设服务,这一点是华西村从来没有动摇过的”。

  “吴仁宝是个对政治非常敏感的人,是个非常聪明的人,是个农民政治家”,《江阴时报》社总编辑蔡意同曾经这样评价。江阴市的一位干部则告诉记者,吴仁宝的聪明之处在于,“他并不是照搬这些政策,而是把新的东西,马上用他的语言,与华西村挂上钩”,例如中央讲“一国两制”,华西村则提出“一村两制”(指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讲到小康,吴仁宝则要求100户实现“大康”,1000户实现“中康”,其余都实现“小康”。

  即使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吴仁宝也没有放下对政治的关注,华西村副书记孙海燕介绍,去世前,吴仁宝还坚持让身边的工作人员把全国两会的精神念给他听。

吴仁宝:最会把握政治脉搏的村支书去世了

华西村将周围20个村并入,村子面积扩展到3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万多人,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用“天下第一村”来形容它。新华网/图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