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久啪啪啪一次才会让你感到最幸福?
2019年3月3日讯 /生物谷BIOON /——澳大利亚人啪啪啪的频率是平均每周有1-2次,英国人则少于每周1次,而美国人则是每周2-3次。我们无法确定每个人实际上多久啪啪啪一次,因为不管是意外还是故意,人们都可能错报他们啪啪啪的频率。但是国家统计的数据来自于有代表性的人群,因此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对我们而言性代表着什么呢?一些研究只是问参与者多久做一次爱,而其他的研究则有具体的定义,比如与另一个人涉及生殖器接触和性兴奋的活动。当然,平均并不能反映人群之间的差异。有一些人无论是否有性伴侣,他们都从不或者几乎不做爱,而另一些人则可能每天都做爱。
图片来源:https://stock.tuchong.com
同时每个人每年的情况也不一样,这依赖于他们的性机会、健康状况以及其他因素。
为什么是平均一周1-2次?
我们做爱的频率依赖于我们的基因、生物学和生活环境。从生物学上讲,如果说一对夫妇每周做爱的次数至少为两次,那么一个月里女性排卵期附近的6天里至少会发生一次性关系。因此这名女性就比其他做爱频率低的女性更容易怀孕。
成功生育会导致行为的遗传选择。换言之,做爱频率更频繁的人更可能有后代,从而使他们的基因流传千古。但是基因对做爱的影响因人而异。
我们的生活环境也会对我们做爱的频率产生影响,尤其是其他很花费时间的事情:比如工作、照顾小孩、家务、手机以及24-7的娱乐选择。事实上,澳大利亚人和美国人现在的做爱频率低于过去几十年:澳大利亚人2013年做爱的频率比10年前低了20倍;而美国人2014年的做爱频率则比10年前低了9倍。
图片来源:https://stock.tuchong.com
谁做爱的频率最高、最低?
也许并不令人感到意外,有稳定性伴侣的人做爱的频率比没有稳定性伴侣的人高。而刚刚形成性关系的人比其他人的做爱频率更高。夫妻在女性妊娠晚期以及生小孩后的几年里做爱的频率最低。缺乏机会和身体状况不佳也会降低频率。
做爱频率变低的最强的预测因素要属衰老,随着人们衰老,做爱的频率会逐渐降低。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可能的因素是许多老年人在一段关系里花费了更多时间,而时间延长会降低性关系的满足感,这可能导致他们对性伴侣的兴趣降低;同时当人们衰老之后,他们会面临更多的健康问题,体能跟不上;而男性衰老之后会出现难以勃起的问题。
更多的性生活不一定会让你更快乐!
许多人很享受做爱,因此认为做爱会增加他们生活的快乐。做爱频率越高,夫妻对他们的性关系越可能感到满满足——但是仅限于一定程度。这个点似乎就是一周一次,一旦频率变高,快乐感就和频率没有关系了。
从心理学上讲,如果可以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夫妻之间会更快乐。但他们对其他夫妇性生活频率的看法也起到了一定作用:认为他们做爱的频率比其他人高的夫妻会感到更快乐。
图片来源:https://stock.tuchong.com
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随机让参与研究的夫妻保持他们做爱的频率比之前高出一倍,时间为90天。结果这些夫妻的做爱频率大幅增加,但是并没有达到两倍的水平。3个月后,这些夫妻和其他维持正常做爱频率的夫妻相比,并没有感到更开心。
约一半的已婚澳大利亚人对他们做爱的频率感到满意,同时也有超过一半的未婚成年人感到满意。做爱的质量和频率对于性关系的满足感很重要。而性经验持续时间、情绪的设定、形式的变化和良好的沟通也和性满足有关。(生物谷Bioon.com)
参考资料:
[1] How often do people have sex?
[2] Helen Pearson Sexual desire traced to genetics. Nature 2006. doi:10.1038/news060529-6
[3] Jean M. Twenge et al. Declines in Sexual Frequency among American Adults, 1989–2014.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DOI: 10.1007/s10508-017-0953-1
[4] Christine R. Schwartz et al. Sexual Frequency Decline From Midlife to Later Life.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 https://doi.org/10.1093/geronb/gbr058
[5] Anthony Smith et al. Sexual and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Among Heterosexual Men and Women: The Importance of Desired Frequency of Sex. Journal of Sex & Marital Therapy. https://doi.org/10.1080/0092623X.2011.56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