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祭祀:敬神娱人同欢庆_中国健康时报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女性 > 两性 > 正文

上元祭祀:敬神娱人同欢庆

2019-03-06 15:28 作者:阿狸

  元宵节是敬神的节日,山西各地都传承着正月十五祭祖敬神、驱灾辟邪的习俗。人们用面塑、枣山、柏枝、谷穗等吉祥物供奉神灵,举办古老的傩祭仪式,搭设精美绝伦的神棚,祈求新的一年诸事顺遂、五谷丰登、平安健康。正月十五敬神的同时,还有精彩纷呈、热闹非凡的娱人活动。人们在天官神棚前架起了九曲黄河灯阵,迎神赛社的街头张灯结彩,游人如织,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摆满了元宵节美食,真可谓元夜灯如昼,人神同欢庆。
  祈福禳灾:傩声方去疫 酒色已迎春
  傩文化起源于古老的原始巫术老的原始巫术,,傩祭是一种迎神赛会的民俗活动,人们希望通过傩祭活动祓除灾邪,驱逐驱逐瘟神,祈求新的一年能远离灾祸,百病不侵。傩戏是傩祭仪式中的歌舞表演形式,表演者会穿着夸张的服饰,佩戴精美的彩绘面具,扮演成鬼神,随着热闹喜庆的锣鼓载歌载舞。傩戏不仅是民间祭祀鬼神的重要仪式,更是人们娱心娱情、欢度佳节的传统娱乐方式。
  每年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是曲沃县任庄表演扇鼓傩戏的日子。曲沃傩戏所用的主要乐器道具为十二面扇鼓,扇鼓蒙着羊皮,形若团扇,因此被称为扇鼓神谱。扇鼓神谱的主要演员是“十二神家”和“马马子”。“十二神家”的扮演者代表十二生肖,他们手持扇鼓,头戴红缨凉帽,身穿皂色长袍,下着红裤,外罩翻羊毛皮袄。“马马子”的扮演者代表后土娘娘,她手持驱邪的法器神鞭,上身赤裸,下穿红色裤子,头戴黄巾,脸上涂满鸡血,每至一家门口,便挥鞭作响,表示镇鬼驱邪。曲沃任庄扇鼓傩戏的曲调是当地人日常生活中的民歌,旋律婉转流畅、优美动听,谱词加入了当地方言,更增添了乡土趣味。
  在太原古交正月十五举行送瘟神活动,人们在五道庙或十字路口供奉瘟神牌位,陈列莜面等供品,垒塔塔火。活动开始,由年轻人敲锣打鼓,抬一笸箩,逐家逐户收集杂物,抬至村外,举火焚烧,燃放爆竹,意为送走瘟神,人畜平安。供品收回,人畜分食。这天晚上,家家点灯,室外挂灯笼,室内放小灯碗,集镇商家则张挂大莎灯或转灯。
  撵虚耗是山西的一种攘除习俗。娘子关镇每到正月十六清晨,各家各户都用大块白土在院子中心垒成小山形状,上面插上柏树叶,同时把剩余的小土块、小柏树叶在天地、土地、灶王、家堂、门神、祖宗各个神位之前都放一些,焚香上供,谓之“压虚耗”。天亮以后,戏班子会挨家挨户敲锣打鼓,目的是赶走虚耗。
  正月十六的主要习俗是游百病,家家户户都要吃枣和梨,寓意有病早离。晋南芮城县有“游柏坪”的习俗,人们在正月十六要游柏林、采柏枝,祈愿吉祥,百岁长寿。柏树枝是山西春节期间的常用物品,“柏”与“百”同音,取长命百岁之意,人们“游柏坪”,是希望可以驱邪避凶,健康长寿。
  迎神赛社:婆娑伊里社 箫鼓赛田神
  神棚是春节期间在村中公地上供奉神像的临时性祭祀场所,正月十五是天官的生日,传说天官喜闹花灯,所以人们便在这一天搭神棚、挂花灯,迎接天官下凡,祈求安居乐业,天官赐福。元宵节前,山西各地的村落都有搭建神棚的民俗,人们在神棚前点燃旺火,敲锣打鼓,说书唱戏。祁县人元宵社火的神棚大多在交通要道上,在街两侧栽杆,搭建起跨街的神棚,棚子有飞檐斗拱,色彩亮丽夺目,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人。
  盘子是晋西地区一种木制的庙宇模型,也叫“人口会会”、天官神棚,以柳林盘子最为著名。盘子一般有三四米之高,油漆彩画,工艺精美,供奉着栩栩如生的彩着栩栩如生的彩绘神像,有天官爷、送子娘娘、寿星、财神、观音等各路吉祥神仙,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美好生活的愿望和祈盼。每年元宵节,柳林都举行盛大的盘子会,每到盘子会期间,柳林各社家都竞相搭起盘子,盘子前插着木杆,杆头安置灯碗,排成九曲黄河阵灯会“。天官赐福,百无禁忌 ”。围绕着天官神棚,柳林当地的男女老少赏花灯、转九曲、扭秧歌、吹唢呐,拜神祈福闹红火,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柏香缭绕,人流蜂拥,热闹非凡。
  坛坛是晋西文水一带对阎君神棚的称呼,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六,文水有搭坛坛的习俗。坛坛是木料构制组合的木楼,供奉十殿阎君,四周装饰着描绘地狱恐怖刑罚的图画。当地人围绕着坛坛表演社火,祭拜神明,是为了用阎罗神像和地狱图震慑恶人恶行,劝恶扬善,同时达到放松娱乐、休闲狂欢的目的。
  除了除了神棚,还有专门供游人欣赏花灯的灯棚。晋南河津地区每年正月十三开始搭建灯棚,灯棚依墙而建,如同舞台,靠墙的一面用稻草扎成菱形,供人们放置小油灯。新婚的人家争先到灯棚挂一对灯笼表示喜庆,求子的妇女在元宵节夜里偷走燃得最旺的油灯,祈求早得贵子,孩子在灯棚前撒炒熟的豆子,意为消灾祛病,无灾无难。
  佳节美食:汤圆满又满 吃了好团圆
  元宵是正月十五家家都要食用的美的美食,有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的寓意。太原有著名的老鼠窟元宵、晋祠元宵和老汉元宵。太原元宵讲究以晋祠江米为粉,晋祠一带盛产优质的糯米,糯米面黏性强,又筋道,做出的元宵越煮越香。老鼠窟元宵以桂花、玫瑰馅儿为最,粉要石碾,花采半开,保持了传统风味,至今仍为当地人所喜爱。晋祠人称元宵为“元宵蛋蛋”,是“晋祠四宝”之一,桂花元宵一直是晋祠人的骄傲。晋祠元宵的内馅,大多采用当地出产的核桃仁、莲子粉、玫瑰酱、芝麻等,与红糖配制而成。正宗的“老汉元宵”采用芝麻、花生、桂花、青红丝等作为佐料,选料、泡、洗等制作工艺都是纯手工,绵软香甜,吃起来有“咬劲”,深受顾客喜爱。
  闹蛾儿是晋南浮山的一种特殊的恶神,人们会制作一种叫“蒸面蛾”的面塑,用来祭祀土地神。正月十五下午,当地家户要把祭祀土地爷的供品面蛾做好。刚天黑的时候,在土地爷的供桌上供五个面蛾,到晚上休息时,再把面蛾撤走。
  在晋北大同保德一带有吃烤馍馍的习俗,家家户户会将从神位撤下来的花馍,放在旺火上烘烤,烤焦了也无所谓,据说小孩子吃了可以治百病。
  晋南元宵节期间会蒸制“穴穴枣馍”和“明眼子”,晚上还用这些面食祭祀神位。“明眼子”是面蒸成的老鼠,人们把面老鼠老鼠放在油灯旁,叫做“伴灯”。
  中阳县在正月十五会把发面捏成人的样的样子,再用红枣嵌入作为眼睛和耳朵,然后蒸熟,这叫作“枣山头”。
  长治市襄垣县杨家沟村有一种叫“羊”的面食。它是用玉米面做成羊的形状,然后蒸制出来的一种食品,一些用作正月十五上香祭神的供品,其余当作零食,美味可口。现在年节期间有专门制作“羊”面食的小型作坊。
  太谷农村每逢正月十五就会在院子中间摆放花馍祭天地爷,供香烧纸,家家户户都开着门,等人偷取馍馍,人们认为互相偷花馍可以带来吉祥如意。有的人家还会点油灯,油灯不能熄灭,要一直亮着,当地人叫点灯瓜瓜。
  在太原娄烦县,正月十五要点灯庆祝节日。当地点灯用的灯盏盏是上年腊月做年糕剩下的糕坨坨捏成的,灯盏盏的个数与全家人口数相同,又叫人口灯灯。晚上插上棉花搓成的灯捻子,倒一盏麻油点着,放在各处神位前,直到熄灭为止。
  晋东南在正月十五早晨有饮“茶汤”的习俗,有的地方也叫作“汌汤”。当地人把驱寒的姜剁成姜末,然后和玉米面混合成糊糊,正月十五吃早饭时,直接加水入锅熬制成“茶汤”,茶汤中还可以放入豆腐、粉条、肉丸、馒头块。还有一种有趣的说法,如果在茶汤中放了饺子,这家的女儿就可以找个如意郎君。
  茶泡糕是正月十三开始准备的一种年节食品,在大寨地区更有“茶泡糕,香折腰”的民谚。制作茶泡糕要先把黄米泡好,把枣糕蒸熟,再把小米面炒熟做成茶面,再将茶面加水入锅熬成糊糊状,不能太稠,吃的时候泡上枣糕,这种吃法被形象地称为“茶泡糕”。
  为了庆祝元宵节,人们提前一两天就热火朝天地开始准备枣馍、蒸糕等美食,有一种说法是正月十四蒸糕不能说坏话,这一说法背后还有一个生动有趣的民间故事。传说在太谷冀村有一对小夫妇,相公姓李,脾气暴躁,妻子生性胆小,常常遭到丈夫打骂。正月十三这天,村子小河边来了两个屈死鬼,一个哇哇大哭说自己找不到替死鬼,另一个却喜笑颜开,说明天是蒸糕的日子,他准备让李氏蒸不熟,受到丈夫打骂,让她一气之下寻死,自己找到替死鬼就解脱了。他俩的对话被路过的胡举人听到了,他赶忙告诉了李相公,李相公平时很敬重胡举人,答应第二天不管怎样都不会责骂妻子。第二天蒸糕的时候,真怎么也蒸不熟,李氏吓坏了,李相公很生气,可是想起胡举人的话,就把火压了下来。从此,李相公学会了谅解妻子,日子越过越红火,那两个屈死鬼也没有找到替死鬼。于是太谷就流传着正月十四蒸糕不能说坏话,也不能骂人的说法。过元宵节讲究和和美美、喜乐祥和的气氛,人们借着正月十五祈求平安、阖家团聚的节日氛围,用朴实的民谚和民间故事,生动地展现了家和万事兴的传统观念和解决日常家庭矛盾的民间智慧,也为元宵节增添了生活意趣和文化内涵。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