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一个这样的娃娃,就能治好恋童癖
“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这是《洛丽塔Lolita》电影里中年男人亨勃特对一个12岁少女的迷恋和呓语。他如饥似渴地尾随着心中的爱人,只要能看着她便可以完全忘记尊严和体面,这种具有毁灭性的爱最终走向了罪恶。
恋童癖我们看到的大多是罪,而不是病。恋童成瘾患者的行为往往具有隐蔽性,他们会花时间和孩子待在一起,他们很少强迫孩子进行性接触,通常采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从身体接触开始,发展到最后才是性接触,如果他们及早介入治疗,很多不幸是可以避免。
事实上,恋童成瘾患者如果实施了犯罪行为,虽然会受到法律的惩罚,但从疾病的层面来讲,如果仅仅受法律惩罚,根本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刑满出来后有可能会继续犯罪,皆因病灶未除。这种游走在罪与病之间的畸形兴行为,公众更应该让它成为有争议的话题,而不是无争议的错误:想要拯救儿童,先帮恋童癖者治病,恋童成瘾通过系统的治疗是可以得到有效治疗。
据闻美国科学家们最近研制了一款“儿童性爱机器人”希望可以解救恋童癖者。该机器人拥有多种功能,如摇头、眨眼、挑眉等“表情”,可以满足恋童癖者的心理需求。这项研究是由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移动机器人实验室发起的,主管罗恩阿尔金(Ron Arkin)表示,男性和女性都有自己的性爱玩具,儿童机器人于恋童好比是吸毒者治疗中的美沙酮,机器人其实就是一个借助可控方式减少儿童性侵几率代替方案,“如果机器人可以让一些小朋友幸免于难,那么它就有价值。”
“恋童癖”是以儿童为对象获得性满足的一种性变态。有研究显示,男性恋童癖者通常年龄在30岁以上,且对成年人缺乏性兴趣,其婚姻和性关系方面一般均有明显问题,比如对成年人之间的性生活感到沮丧或忧虑,无法得到性快感,这可能就是恋童癖行为发生的主要动机。此种性变态行为的患者以男性多见,女性极为罕见。儿童的年龄多在10一17岁之间,也有小至3岁以下的。在恋童癖患者中有同性恋倾向的与有异性恋倾向的患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同性恋倾向的患者大多是已婚的,而且他们更喜爱一个年龄较大的对象,即12一14岁的对象,而有异性恋倾向的恋童癖患者更喜爱7一10岁的儿童。
目前的恋童癖患者在正常人群中占比并不算很高,据公开资料显示,普通人群中的恋童癖患病率为1%~5%,看上去很低,但这意味着身边每100个人里面就有可能潜伏着1个恋童癖患者。此外,美国西尔斯大学法律心理学副教授凯瑟琳·拉莫斯兰德博士发现,男童比女童更“受欢迎”。根据2010年美国国家性健康调查(NSHS)显示,恋童癖者性侵案中受害男女比例为7比3。
为什么这个类似充气娃娃、主要起“安慰”作用的机器人,就能起治疗作用?
恋童癖患者的行为表现为他们对成熟的异性不感兴趣,只以儿童为满足性欲的对象,患者主要追求的是心理上的性满足和性快感,因此他们常常通过窥视或玩弄儿童的生殖器来达到性满足,性接触往往未达到性交的地步就中止了。只是随着时间的延长,这种接触的次数增多,心理满足才会演变成生理满足,即出现性交要求、玩弄儿童、折磨儿童等行径。在与儿童的性关系中,恋童癖患者居于“主导”地位和享有控制权,因而这已经可以获得较大的安全感和心理满足感,基本上不会因为性交失败或不能性交而感到内疚,在整个过程中,他们的心理满足感是更倾向于看和摸来达到情欲高潮,因此满足这两个感官的需求可以有效缓解病症,这个机器人外形酷似儿童,本质上扮演的是一个替代儿童的替代工具,帮助儿童从恋童癖者的视线范围排除在外,大部分的恋童癖患者是可以通过机器人来进行治疗。
不过,目前的技术只能造出差强人意的产品,但可以肯定的是,儿童机器人会是越来越恰当的替代品。当然,无可避免的是,这款产品在道德伦理上也备受争议,这个机器人有可能会导致恋童癖患者不甘于用机器人泄欲,而转向可爱的孩子们。也有研究学者指出恋童并非心理畸变,不是药物和认知疗法就能扭转,很多研究人员认为这是种固定的性倾向,Ron Arkin研究可能只是一种变态的研究。对此,Ron Arkin强调项目的性质是“研究性”,而非“娱乐性”,制造机器人的目的绝不是为了满足这种罪恶的爱好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