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探展(2)
天主教艺术在中国不断与本土艺术相融合,展品中充满中国审美情趣的天主教艺术品是展览的一大亮点。西方世界耳熟能详的宗教故事换上了东方面容、衣着及场景,中国传统的瓷器、珐琅器上则出现了圣经故事、教堂等内容。
民国初年,西风东渐的新潮在文化艺术界风行,福音艺术应运而生,成为教会艺术本土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这些绘画作品试图用《圣经》的情节,融入浓厚的中国元素,用一种亲切、质朴的观点创作教会圣像,对耶稣、圣母及天使等形象进行“中国式”的改变。这是一种融会了中国传统国画技巧和西方艺术元素的新颖风格,以中国语境展现西方信仰意境,除了具有广泛意义上传教的社会功用,更使传统绘画与西方文明接触之后,大放光明。
独辟蹊径
中国画师注入东方元素
在展览中,出现了多幅王肃达和任懿芳的作品。一幅《王肃达画园林中的圣母、圣子与天使图》的立轴长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园林、假山、花草、圆凳,三个人物也穿着中国古代服装,人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是一幅原汁原味的中国画。可是再定睛细看,画中的人物头部笼罩着光环,一个小童身上长着翅膀,这似乎又是西方绘画的风格……再看绘画的名字,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一幅中国人所绘的“中国风”的圣母、圣子与天使图。绘画的主题虽然是天主教的,但其作品无论是背景、构图还是人物形象等方面均堪称中国绘画之典范,画中的圣母、耶稣和天使均表现出东方特征。
王肃达的另一幅作品《圣母冠冕图》,亦是相似风格。画中的女子身穿中国古代的华贵衣衫,头上戴着豪华的冠饰,上面有龙凤等珠钗装饰,一眼看上去,还以为这是一位中国古代皇后的画像,但再往上看,发现女子头上还有一只光环围绕的白鸽,而白鸽与天主教密切相关。所以,这名女子并不是皇后,而是圣母的形象。
还有一幅《任懿芳画耶稣与孩子们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的中式立轴,同样的中国画风格,画中有一男一女以及10个孩子,坐在一棵大树下,画中男子披散着头发,右手抱着一个男童,伸出左手慈祥地抚摸着另一个男童的头。谁能想到,这名男子竟是耶稣。
王肃达和任懿芳还分别绘制了《最后的晚餐》,中国形象的耶稣与门徒,也是独辟蹊径。
同题比较
中国画与油画风格迥异
展览还特意在梵蒂冈博物馆的藏品中选择了表现同一主题的油画与中国画对应展出。比如《逃往埃及图》描绘的是圣家庭(圣约瑟、圣母玛利亚和圣婴耶稣)从伯利恒起身逃往埃及的情形。一家人正在逃离罗马人任命的犹太国王希律大帝的魔掌,希律大帝因害怕耶稣最终会危及他的统治,因此想要取其性命。同题的中国画由任懿芳所绘,图中的圣母身披红色长衫,颇似中国画中昭君出塞的形象,圣母怀抱圣婴骑在一头毛驴上,而圣约瑟则在一旁牵驴引路,他的衣着打扮颇像《水浒传》中的林冲。而一旁的另一幅西方油画《逃往埃及图》则风格迥异,它由意大利画家费德里科·菲奥里所绘,描绘的是圣母、圣子和圣约瑟因逃往埃及路途艰辛而疲惫不堪,在一棵棕榈树下驻足小憩的情形。风格迥异的两幅画摆在一起,对比欣赏,格外有趣。
观展·看点
郎世宁
为“果亲王允礼”画像
除了中国文物,此次展览中还展出了几件梵蒂冈博物馆的珍藏文物。其中有一幅梵蒂冈博物馆珍藏的巨幅油画《亚当和夏娃在人间天堂》,表达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末清初画家吴历及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的作品也出现在这个展览中。吴历作为天主教徒,作品关注民生疾苦;郎世宁身为传教士,将东西方绘画艺术完美融合,对清代宫廷艺术产生巨大影响。他们的作品,使天主教艺术在中国迸发出独特魅力。
吴历是清代著名画家,为“清初六家”之一,他生平所处时代正是明朝被推翻、天下由乱而治的时期。吴历幼年经历改朝换代社会动荡,家境贫寒,中年后信奉天主教。展览中展出了吴历所画的《农村喜雨图》,这是他晚年的作品,表达了画家对于民众的关切之情,体现了天主教的博爱之旨。还有一幅《柳村秋思图》,也是体现了中国画与西洋画之间的互相影响。画中景物近大远小,道路曲折纵深,近景大面积地遮挡远景。这样的手法在以前的中国画中几乎是见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