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内容

超越黄 超越性瘾癖魔力

2019-03-08 08:32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

随电影《窒》(Choke)上画, 卓伯拉尼克(Chuck Palahniuk)的原着小说《Choke》再次被提起,主角是个性瘾者。

“瘾”是一件谈不完的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癖好”甚至“情意结”, 到底恋到哪个程度是个人特?沉迷到怎样会成了病态?

谁的obsession 较为世所容,谁的只能孤芳自赏?

《窒色》是卓伯拉尼克最畅销的小说,比《搏击会》还要着名。它写一个自小跟精神病妈妈生活、在被遗弃和虐待之间成长、患上“性强迫症”的男人追寻生父的故事。小说并非从一个“寻常人”的角度来怜悯他的经历,作者没有给予任何判断,只是直接带读者进入男主角的扭曲世界。

男主角寻找生父的过程,看来更像在寻找自己,跟自己最真实、贫乏而受伤的灵魂接触。卓伯拉尼克向来擅写人物心理,笔下故事不但黑暗,而且勾起你的厌恶感,但又使你对主角的诠释毫无招架之力。主角形容自己沉迷於性时,正是“感觉自己是个人的时候”,这样的强迫行为,彷佛最终能让他获得救赎似的。

书中有一段描述主角小时候看色情网站的经验,非常特别:他爱煞一辑相片,里面穿得像泰山一样的笨男子,被一只猩猩塞栗子进屁股。心想,人人都希望自己漂亮,但这男人不是,这些猩猩不是,他们这样做多麽有勇气啊!他们看来完全没半点罪恶感,只是那麽诚实、自然。

“完全不介意你怎麽看我,或你怎麽想。”是作者夫子自道。

灵性不满足

无论是药物、酒精、香烟或强迫性行为(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都有一个共通点:当事人无法自控地重复做一件事。而这件事,必然赋予了人一些心理意义

《谁能写出玫瑰的味道》里,就用“匿名戒酒协会”来说明沉沦於酒精(或其他任何东西),象徵灵性的不满足;而灵性不满足,源於没法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或是说,对自己的爱,不足以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第一个错误的观念是,灵性关系完美的这个信念。”反而“灵性”关系如何与不完美共存。灵性应接受,如果一件事值得去做,做坏了,也有它的价值。灵性始於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以及由这样的自我认知所产生的怜悯。

因为,否认我们的失败,就是否认我们自己。

人类的存在,很重要的基础是连结感。连结的渴望是艺术、宗教和爱的基调,酒精和性都提供了连结的渠道。当我们无法与自己连结,便得寻求一个渠道去解决它,直至我们为它忘掉生活,这就成为了“瘾”。

造就性格

执於获得,或没法被获得,是上瘾的幕後故事。人的智慧紮根於正确的自我认识,自我认识非源自“答案”,而源自认同﹙identification﹚。我们总以为世界上有“答案”这回事,就好像“我其实是怎样的”。心理学家发现“自我认识”和“你如何获得认同有关”,因此,一个人从小获得怎样的认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对自我的认识。

《窒色》的男主角从没有在任何人身上获得认同,他虽残酷地直面自己,甚至在强迫“性”行为後,承认自己讨厌自己。不过,面对不等於接受,就如他执在母亲身上获得爱与认同,却一直没成功。执於没法获得的东西,是没法自我认同,没法接受“嗯,我就是没有这个,又如何?”的状态。

有趣的是,当“瘾”未至,只能称作“癖”时,这种特点却往往是一个人的“性格特质”,甚至促成个人成就。不必极致如梵高割掉耳朵作誓,只要好好把持自己的“超级嗜好”在一个健康的状态,不要让它变成生活的全部,就能运用这种“迷”的力量。

台湾出版社“网路与书”以“癖理由”(Obsession)为题,请了几个文化人谈自己如何把“癖”转化,使它成为扩自己世界的工具。有人迷上脚踏车,迷得生死与共,一早起床就看天色,想能否踏单车。他从脚踏车上看世界,每次找出一个小主题来:例如从一个地方骑到另一个地方,沿途就吃肉圆,然後把所有肉圆的故事都写下来。

<< 前一页12后一页 >>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